【水上的荷兰】D9,从海牙到鹿特丹,经代尔夫特半日消磨

0

    D9,从海牙到鹿特丹,慢游代尔夫特之理工大学、新旧教堂、蓝瓷厂、王子纪念馆、东大门,鹿特丹之立体方块屋、 威廉姆斯大桥、伊拉斯谟斯大桥

    海牙假日酒店的早餐厅,小衣襟食欲不振,勉强吃了半个甜甜圈。
    有一个问题不一直不解,老外的餐厅,甜食占主要部分,难不成他们都不患糖尿病的吗,整天吃那么多那么甜的东西。

    就此准备离开海牙。
    从酒店停车场出来,看到有人在一幢建筑前排队,这才发现正是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这家美术馆的名气不小,原本为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豪宅,因收藏有维米尔的《台夫特之眺望》、《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伦勃朗的成名作《图尔博士之解剖学课》等名作。而蜕变成为“完美的艺廊”。美术馆内大量的收藏,全面展示了荷兰黄金时代的人物、风景、风俗和生活。
    早知这个情况,或许我们应该进去看看的。无奈车子已经上路,且算了吧。
    期待多日的蓝天,终于出现了,让路边的那些黄花,开得更加明快。

    这些天,小衣襟吃得都不多,尤其是青菜。超市里采购的胡萝卜,能帮助小衣襟补充一些新鲜的吃素。
    小衣襟爱吃胡萝卜,能一口气啃上好几棵。也会把胡萝卜当成笛子吹,以打发路上的时光。
    小孩子和小孩子,还真是差别大,哥哥小时候一上车就睡觉,而小衣襟是一直不睡觉。

 
    今日的住宿地是鹿特丹,而从海牙到鹿特丹的路程,不过20几公里,一脚油门的事儿。
    有点儿历史知道的人都知道,二战时鹿特丹曾遭受过严重的轰炸,基本上被夷为了平地,包括古迹。做为重建的城市,可以看的东西并不多。
    所以,我们不急着赶到鹿特丹。
    而可供我们消磨时间的替代地,也相应出现,它就是代尔夫特,刚好位于海牙与鹿特丹之前,顺路又顺风。
    代尔夫特距离海牙市区约10公里,位于鹿特丹西北约14公里处,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镇,古老的运河石拱桥、宁静的田园相互交错,是一座很有味道的小城。
    代尔夫特建于公元1075年,起源于一条名叫de Delf的人工水道,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市集中心。1246年,伯爵威廉二世授予其城市权利,使代尔夫特成为荷兰历史上获得城市权力比较早的城市之一。十三和十四世纪,代尔夫特因发展毛织业和啤酒业而迅速兴起,十八世纪更是以盛产陶器而闻名。
    历史上有多位名人出生或者曾在代尔夫特生活过,其中最著名有以下几位: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胡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国际法学创始人,被人们尊称为“国际法之父”与“自然法之父”。
    列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说到代尔夫特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名气,显然更大,它是荷兰三所高等理工类大学之一(另两所是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屯特大学),而拥有这座高等学府的代尔夫特,也因此被称为知识之城。
    代尔夫特的第一站,便是理工大学无疑。
    找到的第一处停车场,就在一处礼堂的外面,透过玻璃可以看到里面的人在活动,而那扇门,并不对我们开放。
    太阳老大,又处于避风处,所以并不会感觉冷,由着小衣襟衣着单薄。

    延着那幢建筑的外墙走,开在墙角的一树花,让人不能不停下来。

    虽树身并不是很高,却托着满满登登的一树纯白,用尽全力的样子。

    俏皮的眼,也和我们一样,想透过窗,把大学内的情况看个清楚仔细。

 
    做为荷兰历史上最悠久、规模最大、专业涉及范围最广的理工大学,世界百强名校之一,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专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工程科学领域,被誉为“欧洲的麻省理工”,其高质量的教学及科研水平在国际上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其航空航天工程、电子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建筑等学科在世界上都具有领先地位和卓越声望。
    终于给我们找到了一扇可以进入的门,摆在走廊里的椅子,独具创意。

    我们走进的大概是建筑学院,遇到几波抬着设计作品的学生从身边经过,而成品作品的展示,也很容易发现。

    长长的走廊尽头,正是我们在停车场见到的那间大厅,到底还是有门可入的哈。
    大厅的一边,修了一面高高的橙色台阶,小衣襟不问出处,只管爬到最高处,再爬下来。也见到老外家庭,带着好几个孩子,在这面台阶上爬上爬下的。荷兰人的包容性很强,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不会因为孩子的吵闹而多看一眼。

     从高处向下望,学生们的设计台上,堆着尚未完工的作品,工具、材料一应俱全。

 

    在室内逗留良久,这才不慌不忙地,回到寒冷的室外。说冷,是因为太阳又不见了,空气重回湿冷,冻手冻脚的。
    回看那幢建筑,果然是建筑学院。

    向下一个目标前行,路口的人家门外,绿植长得很有意思,难免让小衣襟多看几眼。

    看到自行车上的一前一后两个婴儿座椅,也让小衣襟感慨。

    代尔夫特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荷兰的6个据点之一,也就是在那时,中国的瓷器引入荷兰,并发展成为荷兰著名的代尔夫特青花瓷器,其蓝陶烧制闻名世界。
    代尔夫特与荷兰皇室有着深厚的渊源,威廉亲王曾在代尔夫特短暂居住过,并被刺死在如今市中心的王储园。因当时的王室所在地布莱达还在西班牙的控制下,加之威廉亲王住在代尔夫特,于是市中心的新教堂便被选为了威廉亲王的安息之地。此后,其他王室成员死后,遗体也照例放入了代尔夫特新教堂的地窖。
    正是因为代尔夫特与荷兰王室结下的不解之缘,皇家使用的餐具也都是代尔夫特著名的蓝陶所提供的。
    说到这里,难免暴露了我们的下一个参观景点——代尔夫特蓝陶工厂。
    看到旅游大巴在门前停放,也有专用的停车场。只要停车方便,好感便多了一层。

    进入参观需要买门票,而我们似乎绕过了那个环节,也不知是怎么搞的,就吃了霸王餐。
    还误入了一间教室,发觉形式不对,便撤了出来。

    进入正确的参观模式,艺人的工作现场,也是参观的内容之一。

    属于蓝陶厂的庭院,透过玻璃窗也能看见,有蓝陶作品,也有郁金香。

    展厅里的作品,走马观花,很是精美,图案主题也紧扣时代。

    也在挂在墙上的巨幅作品,让小衣襟佩服。

     至于蓝陶衣裙,小衣襟则表示太硬了,不便舞动。

    接着走入展厅后面的车间里,工作们都穿着白色的工作服,与陶坯同色。

    工人有的年轻,有的年迈,但工作得都很认真。
    发现他们工作时并不戴口罩,应该是这些泥,对人体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吧,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沫,吸进去的一定不少。

    与展厅里的作品相比,小衣襟显然更喜欢这里,盯着看,不肯离开。

    好说歹说才肯挪步,又停在一头牛前面,要求拍照留念。

    从车间出来,是商店。
    发现这些蓝陶价格不菲,单单一个盘子,都要200多欧一只。

    一只苹果,也要300多欧。

    而其他的工艺品,虽然喜欢,却都因价格昂贵,而消费不起。

    最喜欢的是这款小马,也只能是影下来,留做念想。
 

    不知不觉便到了中午,首选当然是中餐馆。明明地图上显示只有一公里,实际跑起来,却用了十几分钟,至少跑了八公里。因为发现我们先是绕到了城外,上了快速路,过了一条河,再重新进入城区,兜了好大一圈。
    虽然多跑了一些路,但这家中餐馆外面很方便停车,第一时间便多了好感。

    离饭点还早,餐厅大概刚刚开门吧,唯一一名女服务员正忙着清洁餐桌桌面。
    拿过菜单,看到有虾饺,便多问了一嘴,问有没有包子,因为包子是小衣襟的最爱,每次幼儿园吃包子,小衣襟都是班上吃得最多的那一个。没想到服务员到厨房走了一趟回来,竟然说有的,且有六个,原不是对外出售的,是厨师留给自己吃的,不过既然我们想要,便让给我们吧。保守起见,要了三个包子,馅里有韮菜,小衣襟咬了一口,便吃不下去了。接过小衣襟的包子,其实蛮好吃的,三只包子吃完,把自己撑够呛。也因为这三个包子,而对这家餐馆印象深刻,当即在大众点评里写了好评。
    又要求帮我们蒸一份鸡蛋羹,厨房也答应了,还细问了几个人吃,蒸多大的量。尽管最终蒸过了头,但味道还是有的,小衣襟借此拔光了一碗米饭。    

    餐馆外有一棵紫荆,花期正盛。立于树下,世界便都成了紫色。

    接着去往老教堂方向,还是在运河边停下车子。
    运河旁边的停车位都是没有栏杆的,生怕一个不小心,连人带车都落下了水……

   老教堂就在前方的桥上。
   老教堂建于公元13世纪,是一座具有超现实主义景观的建筑。
   老教堂中最著名的,是一座哥特式教堂的钟楼,也是一座斜塔,砖砌而成,塔高75米,塔身比垂直面倾斜了2米。
    著名画家维米尔便安葬在这座老教堂的塔内。

    老教堂是代尔夫特的著名景观,打卡必入。
    而我们只是在老教堂的门外经过,便一头扎进了对面的王子纪念馆。因为听说“王子”二字,小衣襟便认定了,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院落里层层叠叠的,曾经是一座女修道院,现在则是一家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各种荷兰与西班牙战争有关的资料。

    后花园里,立有威廉王子、奥兰治亲王的雕像。
    16世纪带领荷兰人民对抗西班牙入侵的,正是这位。1584年,国父威廉正是在这里遭到暗杀的。
    花园一角是墓地,便没进去。倒是对开在花园里的郁金香多看几眼,还有一张由蓝陶碎片拼成的椅子。

    参观博物馆需要买票,在售票处,看到一侧有一间开放式的餐,一些孩子正趴在案头,画着什么。
    便也牵着小衣襟的手,走了进去。

    发现孩子们画的,是T恤。
    看小衣襟渴望的眼神,便也坐下来,由着小衣襟画。
    彩笔颜色只有几种,小衣襟感觉不过瘾,倒是各种风格的印章,让小衣襟大显身手。

    忙活了许久,小衣襟的作品新鲜出炉。
    前面正中用的是小衣襟的英文名字,下面用印章印了Netherlands字样;后背画的女孩,则是小衣襟自己,手里还拿着三只汽球。

    真的出于小衣襟之手哦,这一点不必置疑,有多角度的现场照片为证。

    见其他孩子完工后,用剪刀将袖口进行了加工。而那位娴熟的操作手,是前台的一位工作人员。
    见我们完工,美女主动问我们是否需要,当然借势请其帮忙了。于是我们的自制款T恤,更多了一层特色,完美。
     而王子纪念馆留给小衣襟的记忆,也因此而完美。

    接着去往新教堂方向,在代尔夫特中心广场,那幢很好看的建筑,正是市政厅。

    市政厅的对面,立着一幢异常高大的塔楼,在广场上显得有些突兀,也庄严肃穆
    属于代尔夫特新教堂的这座塔楼,建于1381年,是代尔夫特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荷兰第二高的教堂塔楼,109米的尖耸塔楼,一柱擎天。
    塔楼是可以登顶参观的,有
379级台阶,站在塔顶,不仅可以将代尔夫特全城尽收眼底,还可以看到海牙和鹿特丹,视角非常棒。
    新教堂整个是荷兰的皇家墓地,之前也提及过,从国父威廉亲王开始,荷兰王室都埋葬于此。做为代尔夫特最精美的建筑之一,新教堂里面还埋葬着发明显微镜的科学家列文虎克。

    塔楼前的人物,胡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 1583-1645),生于荷兰,是基督教的护教学者,被称为国际法及海洋法的鼻祖,反对炮舰外交。格劳秀斯著有《海洋自由论》,主张公海可以自由航行,突破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海洋贸易的垄断,为当时新兴的海权国家,比如荷兰和英国,提供了相关法律原则基础。

    中心广场外围,修有一条运河,一株如巨伞般撑开的树,长满了红叶。虽与时令不符,却是视觉的一种调剂。

    河边还用自行车做了景观设计,红叶的背景,才是这幅图的特别之处。

    走过广场边的小街,幽静,也清新。零星的店铺,也是安安静静的,并不宣传、张扬什么。
    17世纪时,维米尔婚后的住所,便在这其中。当时这里是有一座耶稣会的秘密教堂的,维米尔的岳母玛利亚·廷斯是一位天主教徒,她对维米尔娶其女儿卡特琳娜.博尔内斯的条件就是要改信天主教,于是维米尔就在这个秘密教堂里受洗,改信了天主教。婚姻就此看好,两夫妻共生了15个孩子,他们也都是在那间秘密教堂里受洗的。

    在一家小布艺店里,发现一只鸭子,立刻爱上了,果然出手。
    于是小衣襟的怀里,便多了一只肚子里不知道塞了什么而沉甸甸的鸭子,小衣襟管它叫“小川”。

    接着说回代尔夫特的景观。
    在新教堂的南侧,立着马利亚·凡·耶西教堂(Maria van Jessekerk),崇拜马利亚·凡·耶西,是代尔夫特几百年前的传统了。教堂建于公元1872-1882年间,是一座新哥特式风格的天主教教堂。它是荷兰对天主教解禁后,代尔夫特新建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属教区教堂。
    教堂的两座尖塔并不完全一样,分别象征代尔夫特曾经的两座教堂——老教堂和新教堂,说了半天的老与新,转折点在于宗教改革,改革前都是天主教堂,改革后都转为了新教教堂。

    教堂的门是开着的,也进去探了探头,感受一下气氛。

    代尔夫特的最后一个景区,是东大门,看上去并不是多起眼。
    东大门是代尔夫特城墙的东入口,建于公元1400年,整体属哥特式风格,是北部欧洲哥特式建筑的一个范例。
    落雨了,东大门因为位置相对偏僻,而行人廖廖。倒车时,不小擦到了其中一根黑色的桩子,车漆被刮,不算很重,却也明显,难免担心还车时会不会有麻烦。

    在代尔夫特消磨了大半天,终于要去鹿特丹了。
    20公里,一脚油门而已。
    进城后,第一时间看到涂着鲜亮红色的威廉姆斯大桥,横跨在马斯河上,极为显眼
    红色的桥,这个世界上还真是不少,旧金山的那座,名气最大。
    威廉姆斯大桥因通体红色,又称“红桥”,和下游淡蓝色的伊拉斯谟桥相互呼应。 大桥建成于1981年,全长318米,采用了斜拉式结构,以荷兰国王威廉姆斯三世的名字命名。
    接着,车子便驶上了这座大桥,过到过岸去了。

    从威廉姆斯大桥的角度,匆匆拍下伊拉斯谟斯大桥
    伊拉斯谟斯大桥因拥有简洁利落的外形,修长挺拔又雪白的桥身,像一只优雅的白天鹅一样,高贵地游荡在马斯河上,所以被冠以“天鹅大桥”的美称。
     伊拉斯谟斯大桥于1996年建成,当时以单臂139米的高度,
802米长的桥身,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斜拉式索桥,也是荷兰最高的桥
     做为鹿特丹的地标建筑,车辆、电车、脚踏车、行人及溜滑板的运动人士都可以自由通行在伊拉斯谟斯大桥上,可谓荷兰人实用主义精神的杰出代表,甚至也成为鹿特丹的官方标志。

    也看到另外一座桥身可以升降的桥,在港口城市,桥有多少、多奇,都属正常。

    车子也从老港口边经过。
    曾经的世界第一大港口,如今建造的更像是一个大花园,有些杂乱,比想像中的要小许多。

    远远地看到立体方块屋,果然与图片中的一模一样,如假包换。

    在鹿特丹的景区排名中,这个立体方块屋,可是位居第一的。
    一共40幢方块房子,如40个巨型魔方般,呈45°角,倾斜着连接在一起。个性之独特,也就只有荷兰人才能开这样的脑洞吧。
    它们建于1984年,因外形而成为鹿特丹的经典地标建筑。
    让人想不到的是,
整座大厦其实是横跨过街行人天桥而修建的,住在里面的人,不仅起居的角度特别,噪音怕也是问题吧。我们的车子正是由屋子下面驶过的,那么别的车子也多会经过这里,脚底下的热闹还真的是热闹。
    立体方块屋现在是一家青年旅舍,据说费用还不低,其中的一间开放给公众参观。我们到时天色已晚,怕是已经过了开放时间,便没近前细看,远远地拍了图,便转向酒店方向。

    时候不早了,准备先找家中餐馆,吃了晚餐再去酒店。
    先是定位了一家店,绕了半天才到附近,路边倒是有停车位,却鼓捣了半天,都交不成费。
    正想放弃抬腿走人,却也同时抬了抬头,发现面前的窗玻璃上,贴了红色的“北京豹”三个字。再定盯细看,竟然还是一家餐馆。
    天助神人啊,一边在心里向老天道着谢,一边推开门走进去。
    是北京人开的店,说是馅饼特别地道。哪知端上来的肉饼,长相甚是特别,不方不圆也不扁,按摊开的面积算,三只都赶不上正常馅饼的一只大。难不成这馅饼到了荷兰,就一定要变成这样的形状才好卖?不过,长相归长相,这馅饼的味道还是不错滴。至于面么,肉嘟嘟滴,离筋道两个字是远了去了,而且齁咸齁感滴。
    在店家的指导之下,成功交了停车费,也是感谢。

    至此,这一天的活动便结束了,该去酒店休息了。    
    酒店门口停下车子,工作人员负责开到别的地方去停放,一晚的收费是35欧。有些坑,但保险起见,也只能如此。
    酒店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所以停车费昂贵,也在常理之中。其实我们有车子,完全可以不必住在市中心的。
    酒店一楼窗外,便是港口景色。

    酒店房间里,望出去的,还是港口景。

    这一天,住在鹿物丹。

    下面是补充知识:
    鹿特丹(Rotterdam)是荷兰第二大城市,包括郊区人口共102万,位于南荷兰省Nieuwe Maas河畔。
    鹿特丹因鹿特河而得名,鹿特河在市中心注入Nieuwe Maas河,再加上荷兰语中的Dam(坝)。鹿特丹长期为欧洲最大的海港,以集装箱运量计算,19世纪80年代曾是世界上第一大港口,2010年则为世界第十。做为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鹿特丹港设备先进,并拥有很多大型仓库和冷藏库,集储、运、销于一条龙,是鹿特丹港区服务最大特点
    鹿特丹在历史上几经兴衰。原本只是鹿特河附近的一个小渔村,1340年,在荷兰伯爵威廉四世的治理下,挖掘运河,与代尔夫特和莱顿相通,带动了鹿特丹的繁荣。1572年,鹿特丹被西班牙军队占领和掠夺,西班牙人撤退后,鹿特丹进入恢复发展时期。一批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商人和工匠在鹿特丹定居下来,他们在泥沼地上挖掘出了许多港口,为以后的对外交通和贸易奠定了基础。
    到了18世纪,鹿特丹集中对法国和英国开展贸易,对外贸易越来越蓬勃兴旺,有船只远航到印度尼西亚和美国。到19世纪,鹿特丹在转口贸易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尤其是德国1870年统一之后,在莱茵地区特别是鲁尔地区实行工业化,使鹿特丹也相应得到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苏伊士运河的通航,1877年铁路又接通了南部市区,1895年通往北海的运河河道建成,都使鹿特丹的运输条件大为改善。城市的扩展、港口运输网络的建立、四通八达又纵横交错的河流和运河联为一体,至20世纪初,鹿特丹一跃而成为荷兰第一大港,也是世界上设备最好的港口之一。
    二战期间,鹿特丹遭受了巨大损失。1940年5月14日,
德国空军对这座城市狂轰滥炸,整个市中心和东部地区完全被破坏,包括建于15世纪的圣劳伦斯大教堂在内的许多公共建筑物都被炸成了一片瓦砾,当时的瓦尔港机场(欧洲第一民用机场)也未能幸免。1944年秋,德军撤退时,更是对城市设施进行了大肆破坏,总长7700多米的远洋货轮码头区和约40%的码头设备均遭到了破坏。
    战后,鹿特丹开始了重建计划,
重建了港口设施,逐步恢复了海上交通运输,并挖深了贝尔河,修建了欧罗波特港。这一系列举动,使鹿特丹自1961年起,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有400条海上航线通往世界各地,每年约有3.1万艘海轮和18—20万艘内河船舶停靠,港口的年货物吞吐量高达3亿吨,装卸集装箱达400多万只标准箱。通过鹿特丹港口进口和过境的大宗货物有石油、石油制品、矿石、煤炭、粮食、化肥等等,进出口的主要对象为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
    如今的鹿特丹,更像一座新兴的城市,也是一座旅游城市,新市中心的超现代化和未来主义建筑举世闻名。我们也正是慕名而来。
    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在2014-2015年Time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第72位。
    2011年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便是在鹿特丹举行的,男女单打冠军分别是张继科和丁宁。  

阅读(4,942)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