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的,玩卡片,是四年级也就是上个学期的事情。
之所以此时才整理成此文,是因为原本以为这种玩法会持续进行,没想到上了五年级之后,突然就不再玩了。
时代的流行,来去总是没来由。
玩的,主要是小马宝莉,据说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玩。每家都有很多卡片,孩子们之间也会交换这些卡片,分别代、级,价位不同。
衣襟的卡片,主要来源于生日会,收到的礼物基本上都是小马宝莉,一包包地拆,拆得很兴奋。然后,家里就到处都是卡片,这一堆那一堆,没个利索的时候。
家里的餐桌,基本被衣襟征用,功能已经不再是吃饭,而是写作业、玩手工的场地,因为衣襟觉得餐桌比自己的书桌更大、更宽敞,且无杂物堆砌,能施展开拳脚。于是,每天晚上的餐桌都是衣襟的战场,随便怎么折腾,其他人不必抗议也不必有意见,因为无效。

卡片的拓展玩法,是画,照葫芦画瓢。
空白卡片又买了一堆,有空就涂涂画画。

画的,是卡片中的主体人物,背景就算了。

与主人公相关的信息量很大,但孩子们都能分清、记得住,大人就算了吧,各种看不懂。

事情说明,白色的卡片更适合画,牛皮色的太暗了。

具体也说不清是画了多少张卡片,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现它们的存在。

给同学准备的生日礼物包装盒上,也要画上小马宝莉。

在A3纸上画出的小马宝莉集合,加入了故事情结,感觉更有意思。

只是画小马宝莉还不够,会拓展到任何人物,只要想起来,就画出来。

贴纸的功能,也跟着拓展开来,同时大大减轻了卡片的绘制工作量。 
一面贴纸,一面简要的文字说明,制作者明显是在偷懒。

做好的卡片,会被打包,明码标价,再请人来拆开。
每次被要求拆包,都是不忍心下手的,因为不想看着衣襟手工做好的包被撕破、变成垃圾。
但对衣襟来说,乐趣就在于撕开的过程,所以每次都拗不过,都要被逼成为手残党。

肉球系列,也被做成了卡包。

一包一包的肉球,滚着来。

有时候,卡片还会被裁剪成更小的体积,迷你版。

各种主题的设计,衣襟是信用拈来。

总是感慨时代对于孩子们的影响,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孩子们是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想玩什么就有什么。

但说到底,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什么都合理。

粽子也被请出来,时间是端午前后,因为受相关的各种宣传信息影响。

卡片背面也不空白,说明对做卡片这件事,衣襟是认真的。

修狗系列也是有的。

粑粑也出现了。

各种粑粑~~~

写写画画的卡片,太多了,拍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还有宝菇制成的卡包。

每包基本上都是五枚制。

正反面皆有之。

配以各种拓展画法与玩法。

经常被衣襟要求拆卡包,尽管如上所述,心理是有负担的,所谓痛并快乐着吧~~~

暑假,旅游途中,衣襟也在忙着绘制卡片。因为手中材料有限,只能是抓到什么就画什么,主题不固定。

卡片上体现的重点也不完全一样,多是出于心情需要,想什么就写什么,画什么。

还会加入剧情。

喝个奶茶,也能拓展,把相关题材画出来。

广告语也是有的。

也不知道到底是画了多少张,一画就是一堆。

上个英语课,也能用上卡片的玩法。

各种画,配合着各种打包。

在玩这一点上,每个小孩子都是无师自通的吧。

各种制作,乐此而不疲。

不喜欢户外了,更愿意在桌前坐着,写写画画涂涂抹抹裁裁剪剪~~~

以上图片中罗列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整理成此片,意在记录,曾经有那么一学期,玩卡片,是孩子们喜闻乐道的正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