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 小南山】 初见,种种

0

    自大笔架山遭遇惊吓之后,登山活动有所收敛,但不是停止,难度适中的山,还是可以继续的。
    早听说小南山有个网红观景台,心痒许久。相比大南山,小南山难度不大,却未曾去过,不如也去打个卡。
    第一次去小南山,路线完全是懵的,不知道要从哪个门进。按导航指示,先进了一处停车场,在山下绕行,见许多环卫工,屡次询问,都说正在修路,此处不通往山顶。
    明显是为登山修建的路,被几树紫荆覆盖,美得像画。此时,冬日,气温26度,阳光明媚,天空碧蓝,哪哪都不像是冬天。却因为这些紫荆的盛开,而印证了时令,是冬天没错的。
    大概是说,从这里登上去,会到达玻璃平台,但不是山顶。若是去往山顶,要出这个停车场,绕到另一边才行。当时并未反应过来,环卫工人说的那个玻璃平台,就是网红打卡点,既然是为了登山而来,山顶才是硬道理,所以毅然转了向。

    按人们的指引,绕过山语海小区的停车场,顺着那个弯,到达路的终点,停车倒是方便的,随便停在路边即可。
    找对了方向,通往山顶的路,就容易了,也确实是容易的,柏油路,不用走台阶。

    舒适的季节,一周一次户外,让人上瘾。
    顺着坡路向上走,步履轻盈,看花花草草的眼,也是轻松的。

    行至半山,路有分岔,一边是山顶,一边是妈祖庙。
    岔路口,坐着一个保安,问及始祖庙的距离,答曰“不远,557步”。心想,557步,就刚刚走过的路况,也太轻松了,于是将原本应该迈向山顶的步伐,转向了妈祖庙方向。

    走了没多远,出现了台阶,层层向下。看见台阶上印着500的字样,然后是400,这才反应过来,庙,一定是修在山脚下,意味着我们还没上到山顶,却下了山,然后还要原路爬上来。
    想那个保安,有些坏,若是说557级台阶,那我们一定会先上山,下山时再去妈祖庙,哪里用得着下了台阶再上台阶这般傻气地折腾呢。

    要说也怪不得别人,毕竟路是自己选的,虽然顿悟,却也只能是硬着头皮下到底,经山语海小区,继续往下,才最终到达妈祖庙。
    感觉是座不小的庙宇,香火气缭绕,看不懂,就看个热闹。

    见到一幅字,“翘首瀛寰天骀荡,一轮红日是神州”,朗朗上口,有荡气回肠之感。
    其作者陆维钊(1899—1980),平湖新仓镇人,是我国现代教育家,著名的书画、篆刻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受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潘天寿委托,主持创办书法篆刻科,任科主任,填补了我国艺术教育中的一个空白。

    从妈祖庙出来,准备重新上山,这才发现了“小南山公园”几个大字,还真是误打误撞。

    “走错路发现世界,走对路发现自己”,看来高晓松版的导航,真不是白用的。

    爬回那557级台阶,越爬越明白。
    没感觉很累,也没感觉很热,一直有树遮挡,又走在背光的山体处,很是舒服。随着海拔的增加,视野逐渐开阔。与大南山上看到的海,其实是一样的,只是这里距离更近一些。

    经过历史丰碑广场,是要爬几步台阶上去的,广场是有的,碑也是有的,只是不见文字,不明所以然。

    继续往山顶方向,选择了爬台阶。
    难得爬到的台阶,意境幽幽。

    树干上,发现一坨坨的凝结物,阳光下闪着光泽,像松油,却不是,大概是野蜂酿就的蜜吧。

     既然为了观景台背了单反,经过的小小趣味,自然要影下来。

    菊花虽小,却散发着无限光芒,将自身照亮,也将周边点亮。

    生得随意,美得不同寻常。
    行在山林中,遇见各种各样的小美好。

    还是花,更抢眼些,不管它们生在哪里。

    前方出现类似长城一样的建筑,原来是到了赤湾烟墩。

    在深圳最著名的户外网站“磨房”中有人评价说小南山,在知名度上比不过梧桐山,也比不上相邻的大南山,但它却是深圳所有山峰中最有历史底蕴的。
    这底蕴,就包括了刚刚去过的妈祖庙,也包括眼前的赤湾烟墩,还有宋少帝陵、天后宫、左炮台等文物资源,只是时间关系,没来得及一一光顾。
    小南山历史人文资源较为丰富,赤湾烟墩又名小南山烽火台,自元末明初以来就一直是东莞守御千户所最重要的一个烽火台,史称“两广门户”、“南国一柱”,198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里纪念像的出现,坐实了历史的真实。

    纪念像的身后,还发现了关于赤湾和赤湾烟墩的文字介绍。
    深圳不仅于当代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历史上也屡屡位居前沿。
    深圳并不是没有历史。
    前次苏美女带着参观过南头古城后,对深圳这座城市的记忆,更深了。

    从赤湾烟墩再往前,经过高压电区,小心经过。
    又经过微波塔,基本上就到了小南山的最高处。

    最高处的海拔,不过280米。小南山东面与大南山相连,与大南山共同形成南山中心城区的天然背景。

     这背景中,生态变得越来越好。

    就像莫名其妙地走了一趟妈祖庙一样,莫名其妙地发现已经走过了山顶,而那处网红观景台,并不见。一起分析,才知错过的,是那条紫荆花树下的小路。时间关系,下次再来吧。
    下山,心安。
    菊花连成片,开得那叫绚烂。

    怎么看怎么美好。

    喜欢这些光亮,追逐、记录、收藏。

    没有冬天的南方,难得有秋色,哪怕只一抹,也是欢喜。

    感觉走来走去,脚步一直在转着菊花转。不管它们生在哪儿,以什么样的姿态,都是眼中靓丽的风景,且总是独一无二。

    只管,美美地,看了再看。

   看脚下,也看头上,比如树上密密麻麻的那些小果子。

    再然后,就是原路回到停车之处,开上车子,找地方吃饭。因为妈祖庙这一节外生枝,下山时早过了饭点,肚子早咕咕叫了。
    导航一家东北饭店,结果关门,经过一处西北面馆时,毅然决定就吃面了。一大碗油沷面下肚,那叫一个饱。
    面馆的对面就是天后宫,车子就停在了天后宫停车场,既然来都来了,捎带着参观是一定要的。
    说来还是与深圳的历史有关,位于赤湾的天后宫,建于宋代末年,营造气势宏伟,明清两朝多次修葺,规模日隆,成为当时沿海最重要的一座天后庙宇,凡朝廷使臣出使东南亚各国,经过这里时必定停船进香,以大礼祷神庇佑。据说,赤湾天后宫鼎盛时有数十处建筑,一百二十余间房屋,占地九百余亩,殿宇巍峨恢宏,庙貌气象万千,是我国沿海地区最大的拥有99道门的天后宫,也是深圳历史上最负盛誉的人文景观,在港澳台及东南各国久享盛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永乐初年,三宝太监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舟师远下西洋,开创海上“丝绸之路”,赤湾天后宫为其重要一站,以天后宫为中心的“赤湾胜概”则成为明清时期“新安八景”中的第一景。
    天后宫也叫天后博物馆,远看已知气盛。
    走进天后博物馆,左边是诗刻碑廊,右边有座观音殿。天后宫大门正前方,是一堵天后圣母照壁,塑有天后像,照壁上题刻“中华海神,天后圣母”。天后慈悲安详,端庄秀丽,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美的女神之一。
    天后,又称妈祖、天妃、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许多沿海地区都建有妈祖庙。
    相传妈祖的真名叫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称林默娘,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莆田湄洲岛,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关于妈祖的死,有的说是她在救人时自己身陷激流,溺水身亡;另一种传说则是说她乘长风驾祥云升天了。妈祖从小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去世的当年,乡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就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后来,妈祖的信仰,随着华侨的南渡遍布于南洋各地,妈祖也成为中国沿海地区、台湾、东南亚沿海华裔居民普遍信仰的海神。
    照壁前前左右建有日月池,日为阳,月为阴,象征阴阳和谐,冷热有序,刚柔相济,生态平衡。喻天后圣母及其伟业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月池旁还有一眼神泉井,天然纯净,味道甘美,相传常饮此水乌发养颜,永葆青春。
    天后圣母照壁的对面,分立着钟楼和鼓楼。

    钟楼的后身,有一棵菩提树,树身很高大。

    楼角,还有一株盛开中的簕杜鹃,同时开出三种颜色的花,鲜亮无比。

    钟鼓楼的再后面,是天后古庙。
    天后古庙也称天后宫前殿,据说1403年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舟师远下西洋时,其副使张源曾重修这座殿宇。殿左的一棵大树,相传就是张源重修天后庙时亲手所植,当地百姓常于树下许愿,多有灵应者,所以百姓称之为神仙树。

   
    转到这里,没再深入,前殿之后是正殿,相对巍峨,是祭祀天后的重要场所
    时间关系,初次对小南山的探访就结束了。草草,不见网红观景台是其一,对赤湾一带的历史也是只触及到皮毛。
     下次吧。

阅读(3,316)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