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神秘又古老的埃及】 D11,法尤姆瓦迪艾尔拉扬保护区,加伦湖、鲸鱼峡谷、滑沙和特色鸭子餐

0

    D11,2025年1月22日,农历腊月廿三,星期三
    开罗往返法尤姆,深入瓦迪艾尔拉扬保护区,遇见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加伦湖,人类所知的最后一批有腿的鲸化石的鲸鱼峡谷,体验滑沙,品尝特色鸭子餐

    埃及行程的最后,安排了法尤姆的一日行程。
    一早出发,前往法尤姆。
    欧沙达也继续拿着他的小白板,一边讲解一边写,力求把更多的关于埃及的知识点传输给求知欲还比较强的这群中国人。

     从开罗到法尤姆的路程大约120公里,相对来说容易抵达。
     水域的出现,说明我们已经接到了法尤姆。

     法尤姆是埃及的一个重要城市和绿洲,位于开罗西南约 100 公里处,是埃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法尤姆省的首府。
    按欧沙达的说法,埃及历史上先后有五个首都,第一个是孟菲斯(现在是开罗的一部分),第二个是法尤姆,第三个是卢克索,第四个是亚历山大,第五个是开罗。
    好奇地去查,似乎并不准确,更真实的情况可能共九个首都,其中并没有法尤姆。欧沙达之所以这么说,应该是在强调法尤姆之于埃及的重要性吧。

    法尤姆地区位于埃及中北部,是开罗的重要腹地,在法老时代就有人居住,被称为鳄鱼之城,是古埃及重要的农业和宗教中心。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法尤姆成了希腊化城市,留下了许多希腊罗马风格的遗迹。中世纪时,法尤姆成为重要的贸易枢纽,至今保留着一些伊斯兰建筑。
    欧沙达说,法尤姆也被称为小埃及,有咸水湖、有来自尼罗河的淡水,有土地,有城市也有农村,生活着三、四百万的游牧民族,总之就是一个迷你版的埃及。
    法尤姆绿洲位于埃及尼罗河以西的沙漠地带,属于尼罗河流域的一部分,位于沙漠环绕的盆地中,依靠尼罗河支流供水,是埃及最大的绿洲之一。
     我们就是奔着这片绿洲来的。

    单看车子经过的水域,原本稀松平常,但这可是在埃及,珍贵得紧。

    给我们停车拍照的,就是加伦湖了,也译做卡伦湖(Lake Qarun,也拼作 Qaroun或Karun),是埃及境内最大的天然湖泊。
    卡伦湖是古埃及莫伊利斯湖的残余部分。莫伊利斯湖在法老时代曾是埃及最大的淡水湖,后因泥沙淤积和气候变迁逐渐萎缩,如今的卡伦湖成为了半咸水湖。
    这个地区是一个天然盆地,四周被沙漠和低矮的山脉所环绕,中心即是卡伦湖,海拔约-43米,是非洲大陆海拔最低的地区之一。目前湖泊面积约200平方公里,平均深度4-5米,最深处约8米。
    卡伦湖是埃及重要的湿地保护区,栖息着超过 170 种鸟类,包括白鹈鹕、火烈鸟、鸬鹚等候鸟,也是埃及鳄鱼的栖息地之一。湖中的主要鱼类有 tilapia(罗非鱼)、mullet(鲻鱼)等,渔业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1989年起,卡伦湖周边区域被列为保护区,旨在保护湿地生态和鸟类迁徙路线。所以上面图片中成群的鸟类,在镜头中出现,才有了可能。
    且不说其他,看图中的湖水,美也是真的美,旅人,求的不就是这份美吗?

    尤其是姐妹团的服装,一出场,必是美,因为协调而生的美。感觉这一天的紫色调调,是最舒服、顺眼的。
 
    卡伦湖在法老时代被称为美利斯湖,是古埃及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法老们通过运河将尼罗河水引入湖泊,用于灌溉和调节水位。
  到了希腊罗马时期,希腊学者希罗多德曾在公元前 5 世纪到访此地,并记录了湖泊的规模和作用;而罗马人则在湖边建立了定居点。
    伊斯兰时期的中世纪,湖泊周边发展出繁荣的农业社区,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老的灌溉系统。
     虽然有绿洲,但感觉很少有人居住,应该是车子行经的路线,偏旅游,而非当地百姓的日常吧。

    偶经的村落,建筑风格多样,永远是未封顶的状态。

    摆给游客的路边摊,都是纯正的手工艺品。

    我们的车子停在一个保护区设定的检查站,完成登记手续,然后换乘越野车。
    下图中穿长外套的那位,是位旅游警察,全程跟着我们的车,有佩枪,提供安保。在埃及旅游的这些天,每天欧沙达都要向政府提交报告,是管理需要。

   深入保护区内部,依然是沙漠为主的地貌。

    到了鲸鱼峡谷处,人下车。
    第一时间被店铺前的商品吸引,不凑近了细看是不行的啦~~~
    但也只是看看,并无实际购买需求。

    其实针织品质量还是可以的,都是埃及的长绒棉啊。

   只是感觉家里用不上,如果是民宿主,那就肯定会入,闭眼入。

    在沙漠中的一切存在,都让大家觉得新鲜,所以此时的照片,尽管拍起来。

   下图的房子,不记得是何功用,会不会第一时间想到新疆的葡萄干,哈哈~~~

    房前的石蛋,又是什么说法来着~~~
 
    从这个位置,远远地看加伦湖,像是遥远的海。

    给游客的体验方式,还是有很多种的。

    衣襟做为爱玩沙的标准小孩,对景色完全不感兴趣,只专注于手中的木棍和脚下的沙子。

    一只小猫咪,竟然给衣襟三下两下地比划了出来。

    旁边不远处,还有一个小瀑布。
    在埃及,这是多么奢侈的瀑布啊~~~

    但更多的,是成片成片的干燥,尽管身处沙漠绿洲之中。

    人的生存能力是没得说,什么样的环境都可以适应。

    确切地说,我们是身在瓦迪艾尔拉扬保护区,这是埃及的一个重要自然保护区,是埃及面积较大的保护区之一。
    沙漠中,竟然还有一座博物馆,从标识牌的英文 “FOSSILS & CLIMATE CHANGE MUSEUM” 识别, 这是化石与气候变化博物馆 
    如此特别的博物馆,一定要走进去看一看。

    博物馆所处的位置,又名鲸鱼谷。
    鲸鱼谷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级的世界遗产,以保存大量古鲸化石而闻名,人们能够通过这里的化石,了解鲸类从陆地生物向海洋生物进化的过程。
    博物馆聚焦于古生物化石展示,可以看到不同地质时期的化石标本。
    下图的古生物头骨化石,可能属于远古食肉动物。在法尤姆地区发现的化石常能追溯到数千万年前,对研究古生态、生物演化以及当地历史气候变迁意义重大,它们见证了地球生物漫长的进化历程。

    下图的头骨化石,出自诺氏古乳齿象
    诺氏古乳齿象是象类演化早期的代表物种,生活在约 3700 – 3500 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 。从化石能看出其头骨、牙齿结构,这些特征能帮助科学家研究象类从陆生、以植物为食等原始生态,以及后续演化中体型、食性等方面的变化,是了解长鼻目动物起源与进化的关键化石证据。

   下图的头骨化石,出自古鲸类或远古海洋食肉动物。
   法尤姆地区因发现大量远古海洋生物化石闻名,这些化石见证了鲸类从陆地向海洋演化,以及古气候、古环境变迁。

    玻璃柜中也陈列着一些古生物化石,包括鳄鱼等爬行类头骨、骨骼,还有鲨鱼牙齿等海洋生物化石。

    结合背景展板中 “240 MILLION YEARS” 等文字,讲述的是约 2.4 亿年前鳄鱼等爬行动物演化,以及法尤姆地区古生态、古气候变迁,借助化石还原远古环境,是了解地球生物进化与气候变化关联的科普场景。
 
    鱼类或海洋生物的脊椎骨或鳞片化石,欧沙达说也被称为“天使的硬币”,确实圆乎乎的。

    展厅中央陈列着大型古鲸类化石,见证鲸类从陆地走向海洋的演化关键阶段,像 走鲸等过渡物种化石,能直观呈现生物适应环境的进化历程。

    来鲸鱼谷,其实重点在于看古代的鲸鱼化石,这些化石,在户外的沙漠中,不确定是发现的原址,还是出于旅游的需要被移动过。
    法尤姆的鲸鱼谷是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遗址,因保存着大量古代鲸鱼化石而闻名于世,是研究鲸类进化的关键地点。所以,更愿意相信,发现时在哪,就是哪。

    经过的第一个化石区,是龙王鲸,也叫械齿鲸。
    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古代海洋哺乳动物,生活在大约4000万至34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
    龙王鲸的身体细长,外观像巨大的海蛇,体长可达15 21米。

    龙王鲸的化石在鲸鱼谷大量发现,其化石证据显示,虽然外形像鲸,但仍保留了一些陆地哺乳动物的特征,比如后肢的痕迹,这为鲸类从陆地向海洋进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第二组化石,是走鲸,又称陆行鲸,生活在约 4900 万年前的始新世中期,是鲸类演化过程中的过渡物种。

    走鲸兼具水陆两栖的能力,它的身体结构表明它既能在陆地上行走,也能在水中游泳。

   走鲸化石的发现,填补了鲸类进化过程中从陆地到海洋转变的关键环节。

   第三处化石,欧沙达说叫美人鱼,与现今的儒艮不知是不是一回事。

   管不了那么多了,沙漠里又干又晒,还是集中精力拍照吧~~~

    处于法尤姆洼地的鲸鱼谷,做为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化石遗址,于 2005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前面应该还有一些化石,但我们却止步于此,没再深入。

    放眼,全是沙漠环境中的荒芜。

    到处都是。
 
    换一个位置,再来看加伦湖。
    按欧沙达的说法,加伦湖得名于一个叫加伦的人,他是摩西的弟弟,就住在这个湖边,因位坐拥大量土地,而成为了一个非常非常有钱的人,光用来存放金银珠宝的房间钥匙,就得10个人才能抬动。这说法是不是太夸张了~~~还说加伦是犹太教教徒,不肯信伊斯兰教,全家人被烧死了,财产无人继承,被众人分掉了。
    据《古兰经》记载,确实有一个叫Qarun的人,是摩西时期以色列人的一个首领,也确实是摩西的堂兄弟。《古兰经》中的Qarun非常富有,因傲慢和贪婪被大地吞没。    

    在埃及,要听的故事可太多了。
    由七姐妹书写的故事,也在持续进行中。

    越野车,也在讲故事。

    似乎车子轮胎出了问题,停下来修了修。

    衣襟又开始了沙地上的写写画画。

    欧沙达说加伦湖的湖水,时多时少,这也是正常哈。

    午餐,也在沙漠里进行。
    就这样的环境,能吃什么呢?

    此时衣襟的注意力,又迅速地转到了沙地上。

    为了在沙漠里提供一口吃的,埃及人真是尽力了,环境铺垫得极为到位。

    如果不怕晒,是真的可以坐在大太阳底下吃午饭的。

    感觉不过是坐下来拍个照的功夫,人都变黑了。

    真正给我们坐下来吃饭的地点,有棚可以遮光。

    不完全遮光,但有好过没有。

    吃的是特色鸭子饭,卖相和味道还可以,而此时的要求也不高,有吃的就不错了。

    吃饭的同时,还要轰赶苍蝇,也是难为大家了。

    衣襟吃饭快,放下筷子,又完成了一幅猫作。

    餐厅有滑板,夹起一只,就可以去滑沙。

    有水的沙漠,确实适合滑沙的。

    坡度不大,主要滑的是心情。

    此时考验的是体力,最年轻的衣襟最被看好,滑了好几次。

    就算体力可以,但年龄在那摆着呢,埃及人可聪明呢,能迅速识别出谁可能需要帮忙,主动出手。当然了,不能白让人家帮忙,小费还是要给的。

    如此这般,结束了法尤姆的全部任务,返回开罗。
    车子开着开着,就把太阳给开到山下去了。

    晚餐,还是安排的中餐。

    菜太多,吃不完。

    还有饺子,竟然有两种馅。

   餐厅的布置比较中国,衣襟突然就有了想法。

    行程结束后,衣襟用在卢克索乘坐帆船时从尼罗河里捡到的一块木板,进行了一番涂抹,架式是有的,可惜最终像埃及人的房屋一样,成了半截子工程。

    但关于埃及,衣襟是有印象了,以后学到埃及历史,不会犯难,这就足够了。 

阅读(25)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