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然降温,突然变冷。
却适合,去户外走走。
目标——鲤鱼门。
路,是队友前一天探出来的,坐地铁到油塘,又打卡了一个新的地铁站名,开心。

出地铁站,一群雕塑, 主题不明,足够令人莞尔。

往鲤鱼门的方向走,经过的墙角,一块块竖立的砖,感觉特别像书脊。
要是大家都这么想,要是手中恰好有笔,一个个书名写上去,会不会很有趣呢~~~

经过几树金蒲桃,花已经谢了,剩下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让迟来的镜头当成花看。

紧挨着的树上,开着一串串的白花,似乎又是第一次。
请人工智能识别,说是白千层,也叫垂枝白千层、串钱柳,原产于澳大利亚。

白色的小花,开在穗状花序上,花丝细长密集,很像瓶刷,说不定瓶刷就是照着这个版本设计的。

叶间,跳很多小鸟,多是麻雀。

一直在动,镜头还没对准,又跳走了,让树下的人很是忙乱。

难得有给面子的小鸟,静止片刻,满足菜鸟的打鸟欲。

感觉面子是赚足了。

还打到一只特别的小鸟,头部和颈部的毛是黑色的,肚皮部分白色,翅膀部分看不到。如果人工智能识别的没错,那么它应该是鹊鸲的雄鸟,也被称为猪屎渣、四喜儿等。

鲤鱼门到了,两只大鲤鱼守门,红身体、翘尾巴,好看也好寓意。
可惜,队友将其中的一只拍丢了一部分。

还有一个更高更大更像样的门,用手机拍个大概。

休闲而来,便随意拍吧,看到什么都想拍,连极平常的龙吐珠也不放过。

两只不知是在打架还是在玩耍的野狗,一边闹一边叫,也不知是在忙活啥。

与鲤鱼相关的元素,到处都是。

向着海的方向,走进海鲜街。
海鲜店一家挨着一家,大多与饭店是分开经营的,食客可在海鲜店里买海鲜,然后送进饭店加工,饭店收加工费。

队友在前面坚定地走,不确定要在哪家停下来。

海鲜街,弯弯绕绕,似乎没完没了。
终于,队友停了下来。
老板娘正在吃饭,指挥老板去称好了海鲜。

老板娘自卖自夸,说自家的店已经开了六十年,不好吃不收钱。
墙上的照片,有几位是明星,认出了任达华。

提着海鲜,继续往前走。
同时往前走的,还有一个酷酷的女孩,和一只胖胖的猫。

追着女孩,一直走到海边。

在征得女孩同意的情况下,拍了拍肩头的那只猫。感觉背着这只胖猫,走起路来并不轻松,但女孩却一直面带微笑,对得起这街头或村中一景。

海边,有标牌,写着鲤鱼门的历史与文化发展。

放大了看,文字如下:
真的有鯉魚?關於鯉魚門命名,眾說紛紜。有説以前村内有兩個側如一对魚眼的魚塘盛產鯉魚;亦有説九龍灣水道(現稱維多利亞港)像條肥美鯉魚,鯉魚門水道窄門是魚嘴,海心廟的魚尾石就是出水魚尾,大家來看看像不像!鯉魚門水道,最早記載於十六世紀時著的《粵大記》海圖,現泛指包括三家村、馬環村的鯉魚門村。

阴天的海,不算美,但视线却足够开阔。

买来的海鲜,最终被送进海边的餐厅,名为“南大门”。

餐厅墙上,更多名人,有任达华,有李宁,有荣祖儿。

被加工后的海鲜上桌,果然型美味也美。
一边看着海景,一边品尝海鲜,这是降温天才有的福利。

吃撑了,出门。
再看鲤鱼门的鲤鱼,换成了满天飞。

海的方向,有块大礁石,可以登上去。

此时,却对树上的小桔子更感兴趣。

还有莲雾的花。

挤成一团的鸡蛋花,太新鲜太明亮了。

灯塔,也是借来拍照用的。

往采石场的方向走,经过的房屋外墙上绘着彩绘,如同走在壁画村中。

绘画的内容,很可爱也很接地气。

鲤鱼是不离的主题。

此时的猫,大概是因为爱吃鱼?

与城市相关的内容,也有一些。

几乎能画画的地方都画了,就算加建的摊挡也不例外。

各种形式的鲤鱼,都在述说着鲤鱼门的过去与现在。

绘画的形式和风格,很多变。

海边的长廊,依然画着鲤鱼。

在记录,在回味,香港这座城市的往昔。

有鱼可拍,多一层欢喜。
除了彩绘,还有一间庙宇。

名为天后宫。
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创立者郑连昌,是郑成功的部下郑建的后裔。

庙宇周围堆叠着许多奇异形状的巨石,石上有 “泽流海澨”、“海天揽秀”、“寿世保民”、“奇石钟灵” 等题刻,庙外路旁还放置了多尊古炮。
转到天后宫的后身,依然是一堆巨石。

这里很适合拍照。

继续往采石场的方向走,队友的心情不错,人像拍了一次又一次。

镜头却更想对着那些小花,转角遇见,都是美。

从砖墙缝中硬生生地长出来的花,是何等坚强。

野地里的牵牛花,很会借势,把最美丽的样子呈现给世界看。 
有什么条件就利用什么条件,这方面绝对是高手。

继续沿着海边走。

这里确实很适合拍片。

主要是没什么人,可以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对突然的降温没有准备,从上到下,穿的衣服全是衣襟的,用衣襟的话来说,是太没人品了~~~
这些石头的存在,是因为这里曾经是采石场。
鲤鱼门的采石场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香港重要的石材产地。早在19世纪中叶,就有客籍石匠来到鲤鱼门开采石矿。二战后,鲤鱼门的采石业全面兴盛,共有四个石场营运,以打石为生的家庭约有百余户。这里的石材运往香港各地、华南地区,甚至远销荷兰。1967年,因政府实施火药管制,不再给石厂续牌,拥有百多年历史的石矿业逐渐衰落。
鲤鱼门的石质优良,所产石材多被用于建筑建造,旧立法会、旧中银大厦及石板街等中西区建筑的大部分建材都来自鲤鱼门石矿场。

现在的鲤鱼门石矿场虽已废弃,却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破旧的石屋、半壁尚待开采的石山,秋冬时节还能看到大片芒草,与对岸繁华的城市景色形成鲜明对比。

香港最不缺的就是海,兜兜转转,总能见海。

出门前向Aiinsky做了汇报,得到指点,说:“記得去石曠場影草”。
人在石曠場,草呢?

不是没有,只是不多。

还没有发现Aiinsky喜欢的象草。

繁华都市的一角,有鲤鱼门的存在,出乎意料。
不得不说,很喜欢这里。

来得从容,去得匆匆,因为离衣襟放学的点很近了。
以后再找机会,再来慢慢走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