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这里是维也纳美泉宫专篇。
接着上篇,在美泉宫附近下了车,顶着大太阳,先经过动物园区,然后才是美泉宫的入口。
太多的人,都是慕名而来,以年轻人居多。
美泉宫是欧洲巴洛克建筑的巅峰之作,也是哈布斯堡王朝兴衰的见证者。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宫殿,以其奢华的内饰、宏伟的园林和传奇的历史,成为维也纳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
美泉宫得名于1612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狩猎时发现的一眼清泉,传说饮用此泉可永葆青春。其前身是14世纪的卡特堡庄园,1569 年被哈布斯堡家族购为皇家猎苑。1683 年土耳其围攻维也纳后,利奥波德一世委托建筑师菲舍尔・冯・埃尔拉赫重建宫殿,奠定了巴洛克风格的基础。
18 世纪中叶,女皇玛丽亚・特蕾莎将美泉宫扩建为帝国政治与文化中心。她引入洛可可风格,将外墙漆成标志性的 “美泉黄”,并增建了1441间房间、法式园林和动物园,使这里成为欧洲的外交枢纽。玛丽亚・特蕾莎的16个子女通过联姻影响了整个欧洲格局,她也因此被称为 “欧洲的岳母”。
19世纪,弗朗茨・约瑟夫(玛丽亚・特蕾莎的曾孙)皇帝在此出生并统治奥匈帝国长达68 年。他的妻子茜茜公主虽在此度过部分时光,却因宫廷束缚和家族悲剧而郁郁寡欢。茜茜的套房内也保留着她的健身器械和梳妆间,展现了她对自由与美的执着追求。
宫殿主体为巴洛克风格,对称的立面、穹顶和柱廊彰显威严;内部44间洛可可风格房间则以细腻的石膏浮雕、镀金装饰和柔和色彩营造优雅氛围,如蓝色中国沙龙和百万厅(以玫瑰木镶板和印度微型画闻名)。镜厅曾是小莫扎特为女皇演奏的场所,其水晶吊灯与镜面墙交相辉映重现了18世纪的奢华宴会场景。
占地160公顷的法式园林,更是欧洲园林艺术的典范:几何花坛、修剪整齐的绿树墙和44座希腊神话雕像沿中轴线延伸至海神喷泉。山顶的凯旋门可俯瞰维也纳全景,而人造罗马废墟与方尖碑则增添了历史沧桑感。此外,1752 年建的美泉宫动物园是世界上最古老动物园之一,饲养着包括中国大熊猫在内的很多珍稀动物。
进入美泉宫,长长的宫殿铺开,强势占据眼球,正是女皇玛丽亚・特蕾莎扩建的 “美泉黄”。

美泉宫前的广场区域正中,有一个喷泉,靠近,可看到更多细节:
喷泉以罗马神话海的神尼普顿(对应希腊神话波塞冬)为核心主题,中央有手持三叉戟的海神尼普顿雕像,尽显威严;周围环绕着神话人物,如宁芙、半人半鱼的 特里同、海马(神话中拉海神战车的生物)等雕塑元素;整体雕塑群充满巴洛克艺术的动感与华丽感,既展现古典神话的奇幻色彩,也体现美泉宫作为皇家园林的艺术审美与权力象征。
在正式的参观开始前,先来梳理一番维也纳的三座宫殿:第一天参观的美景宫,第二参观的霍夫堡宫,第三天的这座美泉宫。
美泉宫、美景宫和霍夫堡宫是哈布斯堡王朝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宫殿,它们不仅承载着帝国的历史记忆,更以鲜明的差异展现了不同的建筑美学、功能定位与文化价值。
从以下几个维度解析三者的核心区别:
一、历史背景与建造者
美泉宫:17 世纪由利奥波德一世始建,18世纪玛丽亚・特蕾莎女皇将其扩建为夏宫。作为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室居所,它见证了王朝从鼎盛到衰落的全过程,包括维也纳会议(1814-1815)的召开。
关键词:哈布斯堡皇室夏宫、玛丽亚・特蕾莎的 “帝国客厅”。
美景宫:1714-1724年由军事统帅欧根亲王建造,以法国凡尔赛宫为蓝本,是其私人避暑行宫与艺术收藏中心。欧根亲王通过战胜奥斯曼帝国积累财富,宫殿设计融合了巴洛克风格与军事象征。
关键词:军事英雄的艺术殿堂、维也纳分离派的摇篮。
霍夫堡宫:13 世纪由哈布斯堡家族始建,历经700年扩建,融合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作为帝国冬宫与权力中枢,这里曾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居所,现为奥地利总统府所在地。
关键词:哈布斯堡王朝的政治心脏、城中之城。
二、建筑风格与空间布局
美泉宫:以洛可可风格为主导,外墙统一刷成美泉黄,内部44间房间以纤巧的石膏浮雕与镀金装饰营造奢华氛围。160公顷的法式园林严格对称,中轴线上的海神喷泉、凯旋门与罗马废墟景观,完美诠释了巴洛克时期对秩序与权力的追求。
空间体验:以中轴线为核心,从宫殿正门延伸至凯旋门,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美景宫:典型的巴洛克风格,上下两座宫殿通过阶梯花园相连,外墙装饰着雕塑与喷泉,绿色穹顶象征土耳其帐篷(纪念战胜奥斯曼帝国)。上美景宫的大理石厅曾签署《奥地利国家条约》(1955 年),见证奥地利重获独立。
空间体验:沿地势层层递进,上美景宫的露台可俯瞰维也纳全景,花园中的巴洛克雕塑与斯芬克斯像充满奇幻色彩。
霍夫堡宫:堪称建筑风格的活化石:13 世纪的哥特式防御工事、16世纪的文艺复兴式瑞士大门、17 世纪的巴洛克穹顶、20 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翼楼共存。19个庭院与2500间房间构成迷宫般的布局,被誉为城中之城。
空间体验:需主动探索不同区域的风格差异,如茜茜公主博物馆的新哥特式装饰与珍宝馆的中世纪盔甲形成鲜明对比。
三、核心功能与历史角色
美泉宫:侧重皇室生活与休闲。玛丽亚・特蕾莎在此养育了16个子女,通过联姻编织欧洲政治网络;茜茜公主则在套房内放置健身器械,对抗宫廷生活的压抑。其动物园与迷宫体现了启蒙时代对科学与自然的探索。
历史事件:1814 年维也纳会议在此召开,重塑欧洲政治格局。
美景宫:兼具艺术收藏与政治象征。欧根亲王生前在此举办奢华宴会,死后其侄女因赌博变卖宫殿,1752 年被哈布斯堡家族赎回。1903 年成为奥地利首个公共现代艺术画廊,收藏克里姆特的《吻》等维也纳分离派杰作。
历史事件:1955 年《奥地利国家条约》在此签署,奥地利恢复主权。
霍夫堡宫:始终是政治与权力的中心。这里曾举行拿破仑与玛丽亚・路易莎的代理婚礼,希特勒宣布德奥合并(1938 年)的演讲也在此进行。珍宝馆收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冠、权杖等文物,直接印证了哈布斯堡家族对欧洲霸权的觊觎。
现代功能:总统府占据南翼,礼仪大厅仍用于国际会议与国事活动。
四、艺术收藏与文化价值
美泉宫:以皇室生活场景复原为主,如玛丽亚・特蕾莎的私人沙龙万贯大厅,四壁装饰有印度与波斯艺术品、曾举办宫廷舞会的大长廊等。花园中由45000块玻璃板构成的温室棕榈屋与迷宫是其休闲文化的象征。
文化遗产:1996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园林设计影响了欧洲多国皇室。
美景宫:奥地利国家美术博物馆所在地,维也纳分离派艺术的核心展区。上美景宫收藏克里姆特的《吻》、《生命之树》,埃贡・席勒的《死亡与少女》等杰作,下美景宫则展示中世纪艺术与巴洛克雕塑。
文化遗产:2017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建筑与藏品共同诠释了艺术与权力的共生。
霍夫堡宫:以历史文物与政治象征物为核心。茜茜公主博物馆展示其华服、美容秘方与悲剧人生;珍宝馆陈列神圣罗马帝国皇冠、哈布斯堡家族的珠宝;西班牙骑术学校的利比扎马表演则延续了宫廷文化传统。
文化遗产:建筑群本身是欧洲建筑史的 “活体教科书”。
综上,三座宫殿,三种帝国叙事:
美泉宫: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生活史诗,通过皇室起居与园林艺术展现帝国的奢华与温情。
美景宫:是艺术与权力的对话,从巴洛克建筑到维也纳分离派,记录了奥地利文化的革新与突破。
霍夫堡宫:是帝国的政治骨架,700年的建筑叠加与历史事件,书写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兴衰荣辱。
下面开始美泉宫室内部分的参观,眼神开始不够用了。
首先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谱系图,从1273年到1918年,分四张图来展示。
下图是其中1740年—1918年的部分,以树状结构呈现哈布斯堡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姓名、生卒年及身份。
核心人物包括玛丽亚・特蕾莎(Maria Theresia)(哈布斯堡王朝重要女统治者)、其丈夫弗朗茨一世(Franz I. Stephan);
后续关键统治者如约瑟夫二世(Joseph II)、弗朗茨二世 / 一世(Franz II./I.);
近代知名成员有弗朗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奥匈帝国皇帝)、他的妻子伊丽莎白(Elisabeth,即 “茜茜公主”),以及他们的子女、侄孙(如引发一战导火索的弗朗茨・斐迪南(Franz Ferdinand))等。
这些谱系图清晰梳理了从1273年至1918年哈布斯堡家族的传承脉络,助力游客理解该家族在欧洲(尤其是奥地利、奥匈帝国)历史中的统治关系与核心人物关联。
1、从正门进入,先游国事礼仪区:从宫殿中央的公共区域开始,如大走廊、镜厅,感受王朝举办庆典、接待外宾的官方排场,通过华丽的装饰和空间尺度,体会哈布斯堡的权力象征。
2、接着是玛丽亚・特蕾莎居室:可了解 18 世纪王朝核心统治者的生活与统治细节,房间中保留的家具、文书等,能直观感受这位女君主的个人风格。
3、游览弗朗茨・约瑟夫与茜茜公主套房:进入西翼,依次参观两人的卧室、书房、梳妆室等,结合导览讲解茜茜公主的 “夏宫生活” 与皇室婚姻的细节。
4、特色主题房间:按动线依次参观拿破仑餐厅、百万厅、瓷器房、蓝色中国沙龙等,每个房间都有专属历史故事,如拿破仑的占领、玛丽亚・特蕾莎的审美偏好等等。
5、最后是儿童博物馆:补充王室儿童的生活视角,为游客增加趣味性。
参观的思路再清晰,人在其中都是糊涂的。因为里面的内容太多了,完全乱了思路。
所以这篇中的口水顺序,并不保证完全复原当时的顺序~~~
进入大长廊,其中的天顶画尤其引人注目。
天顶画整体采用巴洛克艺术风格,内容围绕神话与权力的隐喻展开:画面以天空、云朵为背景,融合希腊罗马神话元素(如神祇、英雄、奇幻生物等),搭配华丽的战舰、仪式性场景,通过天界叙事的宏大感,寓意性地歌颂哈布斯堡王朝的权威与荣耀,将皇室统治与神话中的神圣力量相联结,是巴洛克艺术为皇权服务、浪漫化诠释王朝地位的典型体现。
这幅天顶画也是哈布斯堡王朝在美泉宫自我歌颂的艺术载体——借巴洛克艺术的辉煌形式,诉说家族的权力传承与帝国荣耀,服务于当时的政治与文化表达需求。
画作成堆出现,下图的画面核心,正是美泉宫的建筑平台。
图中聚集了大量身着统一制服的士兵,可能是皇家卫队,以及穿着 19 世纪贵族服饰的人群;背景延伸出美泉宫标志性的法式园林(规整的绿地、远处的建筑凯旋门),整体氛围庄重盛大。
这类画作旨在记录哈布斯堡王朝的重要宫廷活动(如皇室阅兵、庆典集会或外交仪式),既展现美泉宫的建筑与园林之美,也通过盛大的人群与仪式感,传递王朝的权力、礼仪文化与权威象征。
下图展现的是在大画廊里举办的宫廷宴会,图中聚集了大量身着19世纪贵族或宫廷服饰的人物,他们围绕着长桌宴饮、社交,还原了哈布斯堡王朝时期美泉宫作为夏宫举办盛大宫廷宴会的场景,既体现出宫殿的奢华建筑美学,也反映了王朝礼仪文化与权力象征下的宫廷生活。
关于大画廊的富丽堂皇,接下来会亲眼见识。
下面这幅画展现的场景,也是美泉宫内的国事礼仪区域,核心宴会厅。
这类空间是哈布斯堡王朝举办盛大宫廷集会、庆典或外交活动的场所,画面中华丽的装饰,如金色雕花、吊灯、墙上的风景画作等,与大量人物聚集的盛大感,体现了美泉宫作为皇家宫殿的礼仪与社交功能。
画面以宏伟的皇家建筑群(大概率是维也纳的宫廷建筑,如美泉宫或霍夫堡宫相关建筑)为背景,前景是密集的人群、装饰华丽的马车与整齐的仪仗队伍,场面盛大,充满 18 世纪欧洲宫廷的仪式感,可能是皇室出行、加冕、庆典或胜利阅兵等重要时刻。整幅画采用写实手法,构图宏大、细节丰富,搭配奢华的金色雕花画框,作为美泉宫内的装饰作品,既展现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辉煌排场,也承载着宣扬皇室权威、记录历史盛景的功能。

游客手中都持有讲解器,其中有中文。
一边参观,一边按编号听讲解。爱记录的人还要尽量多地拍照,手机和相机轮番上阵,忙得团团转。
需要记录的细节太多了,处处都是讲究。
每一个钟表,都见证着这个家族的历史。
下面几图,是皇室私人生活区,更具体说,是弗朗茨・约瑟夫和茜茜公主的套房相关空间,包括如书房、会客厅等等。

尽显皇室的艺术品味与权力象征。
下图中左侧人物就是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右侧人物则是他的妻子、奥匈帝国皇后伊丽莎白(茜茜公主)。
在卧室和起居空间内,同样布置有古典床具、精致的雕花家具和装饰画等,整体呈现 19 世纪皇室起居空间的奢华典雅风格。
座钟采用鎏金工艺,表面呈现华贵的金色光泽;整体雕刻极为精细,充满卷曲的叶饰、神话人物等元素,展现了18世纪欧洲顶级的金属雕刻与装饰技艺,将洛可可艺术 “柔美、精致、奢华” 的特质发挥到极致,通过曲线、自然主义纹样与贵金属光泽,营造出浪漫又富丽的视觉效果。
像这样的座钟摆放在美泉宫,已经不仅仅是计时工具了,更是皇室品味与财富的展示,以及权力与文化的符号。


餐桌上,水晶器皿、餐具与花卉装饰无不精致,尽显皇室的奢华品味与王朝礼仪的庄重感。
走过一个又一个房间,每个区域在颜色上有着明显的分别。
墙上,大量的肖像画。
描绘的主要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室女性成员,包括奥地利女大公(Archduchess)等身份的家族成员,比如玛丽亚・克里斯蒂娜、玛丽亚・阿玛莉亚等,展现 18世纪哈布斯堡皇室的人物形象与宫廷艺术风格。
还有一些是皇室的小孩子,个个身份高贵,气质非凡。
下图画面中,三位孩童身着精致的浅色服饰,被华贵的毛皮、红布等织物环绕;背景的深色帷幔、立柱,以及左侧带有冠冕感的陈设,都彰显出皇室的尊贵身份与仪式感。搭配华丽的金色雕花画框,整体既体现了宫廷艺术的奢华细腻,也承载着 记录王室子嗣、传递家族血统荣耀的功能,是美泉宫中宫廷肖像收藏与王朝身份象征的典型代表。
下图展现的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室家族群像,画中人物包括君主、王后及他们的子女,通过华丽的服饰、庄重的场景与宫廷艺术风格,彰显王朝的家族荣耀与权力象征。
18世纪欧洲掀起中国热,哈布斯堡王朝也深受影响,大量收藏或仿制带有东方元素的艺术品。
下图中的这件瓷瓶以牧童骑牛等典型中国田园意象为装饰,结合欧洲工艺,体现了当时欧洲宫廷对东方美学的推崇与模仿,是欧洲对东方艺术的向往与再诠释的缩影,也是美泉宫皇室艺术陈设中彰显品味与异域文化吸纳的一部分。

柜子表面以漆艺呈现山水、人物、建筑等东方意象,线条与构图充满东方美学意境;搭配华丽的金色金属饰件,融合了欧洲宫廷洛可可式奢华的装饰偏好,是东方艺术内核+欧洲工艺改造的结合体。
这样的一个棋子出现在美泉中,不仅是实用的储物家具,更是权力与品味的符号。通过收藏这类异域珍品,哈布斯堡王朝既丰富了宫殿的艺术层次,也隐晦传递出王朝视野遍及全球的文化自信。

下图的内容更是丰富:
墙面呈现洛可可的美学风格,以金色雕花为主导,配以卷曲的叶饰、华丽的边框,线条柔美、装饰精致,尽显 18 世纪欧洲宫廷优雅奢华的审美取向,是哈布斯堡王朝权力与艺术品味的视觉象征。
壁画中描绘了带有古典韵味的山水场景,包括森林、河流、远处的建筑遗迹与人物活动,这类田园 / 历史风景的题材既营造出开阔雅致的氛围,也暗含对自然与古典文明的崇尚,契合宫廷艺术的精神追求。
画面下方的蓝白瓷瓶带有中国青花瓷的风格特征,漆器装饰柜从工艺与纹样两方面含盖了东方美学印记,反映的还是18 世纪欧洲的中国风热潮,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又一见证。


连续参观,感观不会麻木,因为变化太多。
下图,是伊丽莎白皇后即茜茜公主的私人厅室。

下图,也是伊丽莎白皇后的私人厅室。
厅内以花卉纹样的墙布、精致的洛可可风格家具如雕花沙发、扶手椅,搭配华丽的金色装饰与镜面陈设,尽显柔美细腻的审美。结合茜茜公主的肖像画与空间气质,还原了这位传奇皇后的日常休憩或小型社交场景,也是美泉宫展现皇室私人生活与茜茜公主个人风格的核心空间之一。


这部分一个厅连着一个厅,墙上都是大型的画,看不过来,更拍不过来。


墙面以抛光白色表面 + 镀金木雕镶板为主,搭配巨型镜子,每扇镜子都与窗户对应,烛光或自然光反射时,能营造出空间无限延伸的梦幻光影效果,尽显洛可可 柔美、精致、强调光影的审美。
19 世纪弗朗茨・约瑟夫皇帝时期,添加了带镀金装饰的白色家具,并以红丝绒面料包裹,融合新洛可可风格,让空间既保留古典优雅,又添皇室的庄重感。
弗朗茨・约瑟夫统治时期,镜厅每周一、四用于公开接见臣民—— 民众可来呈递请愿、感谢皇室赏赐,或为军事 / 民政职务就职,接见虽只有数分钟,却体现皇帝对民生的关注,也让弗朗茨・约瑟夫练就了过目不忘的记忆力。
作为美泉宫最华丽的空间之一,镜厅是宫廷舞会、宴会、重要接待的举办地,传说曾因舞会过于热闹,镜子被欢呼声震碎。虽为趣闻,却反映其社交功能的重要性。
天顶艺术更是耐人寻味。
整体天花板壁画由奥地利画家弗朗茨・安东・毛尔贝奇创作,描绘哈布斯堡家族的英雄事迹,色彩绚丽、人物动感,是巴洛克 – 洛可可艺术叙事性与装饰性结合 的典型体现。

中间的一幅规模更大,内容也更多。
画中的具体内容,讲解器中讲了一部分,但边听边忘。
主旨是以神话与象征手法展开叙事,画面中云雾缭绕,众多神话人物簇拥交织,结合哈布斯堡王朝的宫廷语境,整体是在将世俗皇权与神话体系融合,借由神祇环绕、神性场景加持的创作,彰显王朝统治的神圣权威与家族荣耀,传递出王朝地位受神性护佑的文化内涵。
画中有很多细节,此时不妨多些图片来展示:
1762 年,年仅6岁的莫扎特在此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据其父利奥波德・莫扎特记录,演出后小莫扎特兴奋地跳到女皇膝上,搂着她的脖子亲个不停。这段轶事让镜厅成为音乐史与皇室史交辉的传奇舞台。
镜厅不仅是美泉宫奢华与艺术的缩影,更承载着哈布斯堡王朝的权力叙事、文化追求,以及欧洲近代宫廷生活的鲜活记忆。
有幸,也来过了镜厅。

又前往下一个区域,依然是极致奢华的洛可可风格,地面是精美的木材拼花工艺,结合璀璨的吊灯与皇室肖像陈设,尽显哈布斯堡王朝的艺术品味与财富底蕴。
墙面装饰有大量带有东方美学特质的壁纸,以黄底搭配花卉纹样,嵌有中式场景的画面,同时融合了洛可可风格的金色雕花、璀璨吊灯等元素,展现了18世纪欧洲宫廷对东方艺术的向往与跨文化的装饰融合。

18世纪,欧洲宫廷掀起中国热,对远东(中国、日本)的漆器、织物、瓷器等艺术品极度追捧。玛丽亚・特蕾莎皇后更是东亚工艺的狂热爱好者,曾直言 “只有来自东印度的东西,尤其是漆器和织物,才是唯一能给我带来快乐的东西”,这种偏爱直接推动了美泉宫中国厅的打造与装饰。

墙面的描金白色护壁镶板中,镶嵌着多块中国漆画板(部分来自北京宫廷作坊,以黑底刻画山水花鸟、亭台楼阁等中式场景);镀金边框的支柱上,托放着中国青花瓷瓶(尽显清代瓷器的工艺精美)。
天花板与墙面布满金色雕花、璀璨的吊灯与用紫檀、桃木等名贵木料拼花而成的地板,让空间既充满东方意境,又不失欧洲宫廷的华丽感。

做为百万厅的一部分,下图中的厅,融入中国漆器等元素,黑底金绘的山水、建筑、花鸟等图案,也在呼应18世纪欧洲中国风的审美潮流,是跨文化艺术交流的又一缩影。

来不及一一细看,这些以黑底金绘为核心技法的画。
拍下其中较大的两幅,其中描绘了中式山水景观(体现在层叠的山峦树木),传统建筑(亭台楼阁、桥梁),以及人物活动场景(如庭院中行走的小人)。构图与表现手法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写意造境的特点,营造出东方园“咫尺山林,多方胜景”的意境。
又进入蓝色中国厅。
墙面以蓝白为主色调,布满带有东方意境的版画、花卉与装饰纹样,同时融合洛可可风格的柔美曲线雕刻,搭配精致的家具陈设,既展现了18世纪欧洲对东方美学的向往,也体现了洛可可艺术的华丽细腻,是跨文化装饰与宫廷艺术结合的代表空间。
墙面与纹样采用模仿中国青花瓷的蓝白配色装饰,以及清乾隆黄地扒花缠枝纹风格的壁纸,营造出东方艺术的雅致基调。
墙壁镶嵌大量中式漆板画,部分来自北京宫廷作坊,加之黑底金绘的山水、花鸟、亭台楼阁等场景,尽显中国传统工艺的精湛;漆板外包裹洛可可风格的金色雕花框架,将东方意境与欧洲宫廷的奢华感巧妙结合。
再下面进入的,是美泉宫最奢华的核心厅室——百万厅,被誉为整个宫殿中最价值连城的房间,也是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最心爱的私人沙龙,其奢华源于“稀有材料+跨洲际艺术+精致工艺”的深度融合。
百万厅建于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统治时期,因装饰材料(稀有木材、金叶、异域艺术品等)的成本极其高昂,传说达 “百万” 级别,故得名 “百万厅”。
厅的四壁采用稀有的玫瑰木打造护墙板,搭配大量镀金木雕装饰,每平方米墙面甚至镶嵌多达60块金叶木雕,加之洛可可风格的卷曲叶饰、涡卷纹等柔美元素遍布,尽显华贵质感。
墙壁间镶嵌着260块印度莫卧尔王朝时期的宫廷细密画,这些画描绘了16-17世纪波斯王朝的宫廷生活。
皇室成员将细密画切割成不同形状,以拼贴形式与墙面装饰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房间两侧墙面装有名贵水晶玻璃镜,镜面相互映照,营造出空间无限延伸的视觉错觉;搭配波西米亚水晶灯,进一步强化了奢华与梦幻的空间氛围。

镀金雕花的洛可可式座椅,椅面刺绣精美,描绘了生活 、田园图景,生动又有趣。
描绘乡村生活场景的大型挂毯,与皇室肖像画形成对比与呼应 —— 既通过民间生活题材丰富视觉层次,也隐晦传递王朝与民众关联的叙事,强化皇室的统治合法性。
开阔的自然环境中,人物与马匹、车辆互动共生 —— 有的在照料装饰华丽的驮马,有的围绕马车劳作,远处还有骑马者与小群体活动,整体呈现出乡村生活或长途跋涉的动态画面。
作品既以细腻的场景描绘展现了世俗生活与自然之美,也承载着宫廷艺术对日常叙事与自然意境的审美追求,成为王朝文化品味与生活图景的视觉表达。

画面中,人们围绕乡村水井展开多样活动 —— 有人从井中汲水,有人聚集交谈;旁侧可见洗衣的妇女与堆放的木桶、筐篮等器具;右侧,一位男子带着狗,身旁摆有木桶,似在劳作或交流。远处是开阔的乡村风景,散布着小屋与田野,整体氛围宁静质朴。
这类田园生活题材的艺术,既展现了当时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反映了宫廷艺术对自然与世俗日常的审美追求,同时承载着王朝对民生与田园意境的文化表达。

处处是奢华,也处处是艺术,让人们流连其中,看得认真,听得也认真,不想错过任何细节。
壁炉也都是超豪华的,洛可可风格。
玛丽亚・特蕾西亚作为王朝极具影响力的统治者,其寝宫以洛可可风格的极致奢华著称 —— 这张床运用了金绣、丝绒、复杂雕花等工艺,尽显皇室的工艺水准与尊贵地位,见证了王朝的辉煌时期。

到这里,基本上是将室内部分的精华整理完成了。
接着是纪念品商店,很多商品都是粉色调,中心人物还是茜茜公主。

终于走出了室内,来到户外。
一树树的橘子,让人眼前放亮,情绪也放松了许多。
躲着太阳,钻进绿植织就的长廊。
不同的视角,展示景色这边独好。
远远地,还能看到修剪整齐的树木。
长廊中夹着的一处花园区域,偏小型。
这一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名为橘园,建于1754年,最初的用途是冬季储存柑橘树等外来植物,体现了皇室对异域植物的收藏欲。
棕榈屋,是欧洲大型的铁架结构温室之一,主要用于培育热带、亚热带植物,既为美泉宫花园的景观营造提供植物支撑,也承载着历史与建筑价值,见证了哈布斯堡王朝对异域植物的收藏热情与园艺艺术的追求。
此时再见到绣球,一点都不奇怪。
圆锥状花簇、浅绿色调的花朵形态,无法判断是乔木绣球还是圆柱绣球。
更低也更艳丽的,是大花绣球,是绣球花中花型饱满、色彩艳丽的经典类群。
大花绣球的花色会受土壤酸碱度影响,酸性土壤易呈蓝色,碱性土壤易呈粉色、红色等。
下图中呈现出浓郁的粉色花球,是这类绣球在碱性土壤环境下的典型表现,常见的粉色系大花绣球品种有 “粉色佳人”、“你我的浪漫” 等,都具有类似花型与色彩特点。
硕大的花坛两侧是修剪整齐的绿树墙,植物按季节组合成优美图案,艺术水准可与法国凡尔赛宫园林媲美。

下图中的,就是美泉宫花园了。
后面的建筑则是美泉宫主体,刚刚参观的室内部分,也是这里。
往回走,来到二楼的露台上,换个角度看花园,果然效果不一样。
弘大的花园,具有强烈的对称感。
人在花园中,背景中的建筑,依然是美泉宫主体,色调还是美泉黄。
沿着中轴线,穿过整个花园,再前面,就是著名的海神喷泉了。
海神喷泉由哈布斯堡王朝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于18世纪末下令修建,作为美泉宫花园大规模改造的一部分,1776 年动工,1780 年竣工,设计者是著名建筑师约翰・费迪南德・赫岑多夫・冯・霍恩贝格。
喷泉的中央雕像,是罗马海神尼普顿(对应希腊神话的波塞冬),手持三叉戟,周围环绕诸多神话人物,象征海洋的力量与统治。尼普顿站立于贝壳形战车上,右
手高举三叉戟,左手紧握缰绳,威严俯瞰整个水域。身上的肌肉线条刚劲有力,衣褶随风飘动,展现出掌控海洋的磅礴气势。作为神话中的海神,尼普顿象征着海洋的力量、风暴与丰饶,喷泉中尼普顿的姿态暗喻哈布斯堡王朝对水域的统治野心,呼应了18世纪欧洲君主对海洋霸权的追求。
喷泉右侧的核心人物是海洋女神忒提斯。忒提斯单膝跪地,双手合十,仰头望向尼普顿,表情充满祈求。她的身旁环绕着海藻与贝壳,象征其海洋女神的身份。忒提斯是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母亲,传说她请求尼普顿保佑儿子在特洛伊战争中平安,这一情节被雕刻家捕捉并凝固在喷泉中,赋予雕塑叙事性与情感张力。
左侧的陪伴者是海仙女,体态婀娜,立于尼普顿左侧,手持海螺,侧身望向远方。她的发丝与衣饰被海风轻轻吹拂,与尼普顿的威严形成刚柔对比。海仙女代表海洋的温柔面,她们是尼普顿的侍从,负责传递海神的旨意,同时也象征海洋的美丽与神秘。

基座是众多海洋生物与神祇,其中喷泉底部两侧是半人半鱼的海神使者特里同,姿态活泼,象征海洋的喧嚣与活力。海神战车的牵引者海马,被特里同牢牢控制,这些长着鱼尾的骏马肌肉虬结,马头高昂,展现出海洋生物的力量与野性。而喷泉基座则被雕刻成嶙峋的礁石,浪花从石缝中涌出,营造出惊涛骇浪的动态感,强化了海洋王国的视觉冲击力。

喷泉的主体雕塑采用意大利斯特尔扎大理石,质地细腻且抗风化。雕刻家威廉・拜尔运用高浮雕与圆雕结合的技法,让人物在光影变化中呈现立体感。
这座喷泉不仅是艺术史上的里程碑,更是解读哈布斯堡王朝政治与文化的钥匙。通过尼普顿的威严、忒提斯的祈求、特里同的欢腾,仿佛能听见18世纪欧洲宫廷的宏大叙事,感受到巴洛克艺术的永恒魅力。
继续往上走,体力有所不支。
但还是坚持着,一直走到凯旋门前的水池。
有水,便有了倒影,还有几片莲叶,以及游来游去的鸭子。
立于高处很是醒目的凯旋门,建于 1775 年,也是女皇玛丽亚・特蕾西亚下令修建的,以纪念1757年西里西亚战争中奥地利军队击败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胜利。建筑师约翰・费迪南德・赫岑多夫・冯・霍恩贝格采用早期新古典主义风格,将其设计为美泉宫花园的视觉制高点与中轴线终点。
为节省开支,女皇下令拆除了美泉宫区域的一个重要建筑——诺伊盖鲍宫殿宫殿,将其石材与柱廊构件移动至此,既体现了启蒙时代的务实精神,也赋予了建筑特殊的历史延续性。
建筑呈 “凹” 字形,主体为三拱凯旋门式结构,两侧延伸出对称的弧形翼廊,形成开放式柱廊。中央拱门高 9 米,两侧翼廊各设四孔拱门,整体布局呼应古罗马凯旋门的威严。
鎏金哈布斯堡双头鹰立于顶部中心点的地球仪之上,鹰嘴衔蛇,象征皇权对世界的统治。基座上铭刻着金色的文字:“在皇帝约瑟夫二世和女皇玛丽娅・蒂蕾西雅治下 1775 年建造”,将建筑与皇室权威直接关联起来。
凯旋门的两翼,是雕塑家约翰・巴普蒂斯特・哈根瑙尔创作的战利品群雕,包括铠甲、盾牌、战旗与雄狮,分布于台阶两侧,纪念阵亡将士的荣耀。
放大细节:
身披华丽盔甲、手持盾牌的武士,象征哈布斯堡帝国的军事力量与守护精神,盔甲与盾牌的精致雕工尽显宫廷艺术的精湛;底部的狮子是欧洲皇室权力、勇气的经典符号,簇拥武士进一步强化王权威严;顶部的花环、果实造型,以及盾牌上的太阳纹等,都带有巴洛克艺术繁复华丽的典型特征。
从侧面再看凯旋门。
主体采用斯特尔扎大理石,柱廊构件保留原诺伊盖鲍宫殿的文艺复兴时期雕工,形成巴洛克与古典主义的对话。
建成初期,凯旋门作为约瑟夫二世的早餐室与皇室宴会厅使用,其全景视野被用于举办外交招待会与家族庆典。茜茜公主的丈夫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尤其钟爱在此用餐,俯瞰维也纳全景。
而此时,游客也可以有同样的视野,俯瞰维也纳。
还有美泉宫和其中的花园。
坐进去,也点上一杯,不过不是咖啡,而是啤酒。
休憩,观赏,一举而多得。

眼见着天色越来越暗,离开美泉宫,不是原路,而是发现凯旋门的另一侧另有道路,估计前日衣襟团队就是从这条路上来的,而旅行社大概也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吧,孩子们只是到了凯旋门,并没有进入宫殿内部参观。
三天三大宫殿,做为游客来说,咱也是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