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节,有一天假,用来户外。
想去的,是麦里浩径,第五段。
下车的地方,推测离四段比较近,但却一时找不到路径在哪里。遇几个在拉伸的香港人,对衣襟的身高和柔韧性赞不绝口,夸得衣襟喜不自禁,一个小孩子的满足感,便在这些夸赞中吧。

但前方是有路的,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向前走就是。

又看到一树白檀,开满了细细碎碎的小花,不能靠近,却也是满眼的芬芳。

又经过更满的花枝。

终于有一枝可以凑近了拍,小小的花,特别喜人。

长在根部的花,如瀑布垂落,微小,却极美。

在山间行走,植被不时变化,路况也不同。

有树遮荫的路段,更喜欢走。

大概是被台风吹折的枝,因为在不碍事的地方,所以还没清走。

秋冬季节,还有花儿,开满了草地。

说到花,小小的菊科最多,开得很是努力,朵朵都是完美的绽放。

酸藤子的果,也是多见。

一树的红,也是盛景。

叶子,也有趣,新生的状态,排列得太有序。

还有一种新生,色彩对比明显,很容易被关注。

都是生命力的蓬勃生长。

也总会经过落花,仰头追花,总会发现树很高,花都开在高处。

落在叶子上的花,就当是原本开在这里吧~~~

相对一株离得近的,勉强拍到花开在树上时的样子,花瓣那么洁白,黄色的花心又那么显眼。

也有一种紫色的花,花冠呈二唇形,上唇较短,略呈盔状,下唇则较为宽大,展开如扇,边缘还带有细致的波浪状纹理,好看,也有趣。

花朵小巧玲珑,单生于叶腋或枝顶,被花茎托着,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紫色小喇叭,散发着淡淡的山野气息,格外清新别致。
大概是毛麝香。

林间的小花还真是不少,也有一种多见的,大概是地菍。
花朵呈淡紫红色至紫红色,花瓣呈菱状倒卵形,花型小巧精致。

少花马蓝的花淡紫色,花冠呈漏斗状,也小巧精致。
花再小,都有小蜜蜂追着,都是镜头中的景。
小小的果子,不及指甲盖大,也是生命的饱满呈现。

铺天盖地的苔藓,在镜头眼中是景,在衣襟眼中却是玩物。

走的,具体也说不清是哪里的哪段,但一定不是麦里浩径。

重阳节,同时行山的人不少,各有各的目的。

城市的喧嚣,在山上遁于无形。

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的给我们找到麦理浩径。

继续在山间走,衣襟开始不情愿,但也勉强为之。

其实是一段非常好走的路,起伏一点儿都不大。

山林间的青绿调调,很是让人着迷。

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都通往未知的前方。

前方,会有什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发现一处军事洞穴,是日军挖的。
中文说明如下:
這是一個日軍挖掘的洞穴。日軍佔領香港初期,未有加強香港的防務,直至1944年左右盟軍開始對日本不利,才開始著手進行。日本守軍從太平洋戰爭的經驗已清楚顯示,如果盟軍進攻香港,日本守軍將面對盟軍強大的海空火力,暴露在地面的防線工事如機槍堡將不能抵禦。因此,日本守軍在醉酒灣防線一帶和港島山上挖掘了不少地洞,以免被盟軍進攻造成大量死傷。這些洞穴可容許官兵躲避炮火,或儲存軍火和物資。

洞穴入口很是低矮,需要爬行才能进出。

越走,越发现这条路的特别。
下图中的说明显示:
這是一條英軍在戰前挖掘的戰壕。醉酒灣防線除了以水泥機槍碉堡、觀測所、指揮部,以及隧道外,亦會挖掘戰壕作陣地。這段戰壕逾一米深,當時還有木板底層作截水用,亦有沙包提供保護。它現在只剩下一段,但我們仍可看到戰前野戰陣地的特徵,就是戰壕的折角位置。這些折角可擋住部分爆炸,避免戰壕內士兵被一枚砲彈或手榴彈造成大量傷亡。根據防衛計劃,醉酒灣防線以一連串的碉堡組成,每個防禦區會有機槍座和觀察配景,以互相掩護。現時,本港的郊野地區仍遺留着不少戰壕,部分則於日本軍佔領香港期間(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築構。

又一块关于指示石的资料牌,其中的中文说明如下:
醉酒灣防線於1938年大致興建完成,英軍沿防線建造指示石引領駐軍前往不同軍事位置。現時,於此防線被發現的指示石達70多個,而當中10多個位於麥理浩徑第五段。
其實指示石上箭嘴標示的方向並非軍事位置的直線方向,而是指向通往指揮部、機槍堡、防禦地以及防空探照燈等各種軍事設施的山徑。由於受到風雨侵蝕與人為破壞,部分指示石上的文字已難以辨認。

石头实物还在,确实是有些已经模糊不易辨认。

下图标示牌,说明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在狮子山,而麦里浩径第五段,也是二战其实防线的一部分。
文字说明如下:獅子山戰地遺跡徑共有16個解說站,介紹戰時遺留下來的軍事遺跡,當中包括機槍堡、指示石、戰壕、軍事洞穴及碉堡。在1910至1940年期間,英、日兩國軍隊曾先後於九龍群山山脊佈防,及後更成為戰場。當中最著名的為二次世界大戰 (1939-1945年) 前建造的「醉酒灣防線」,現今麥理浩徑第五段亦為此防線的其中一部分。

一边走,一边继续记录。

经过的好看或有趣的发现,都要记录下来。

下图也是常见的一种植物,总是开出两枝,都是下垂的姿态,像是很疲累的样子。

耳边听到一阵强烈的嗡嗡声,然后看见一只虫降落,阵仗弄得着实不小。
凑近了拍,也不怕,也不飞走,果然不是胆小的货。
还发现了一颗表面发黑的球,比网球还大。
长在枝的一头,很突兀,看上去像是一种变异。
请人工智能帮忙识别,说这是屈头鸡,属于山柑科山柑属植物,是一种灌木或藤本。果实成熟时呈黑色,球形,表面粗糙,果皮干后坚硬,有毒。
果子中间有一道明显的缝裂开,还冒着白浆,说这种裂开是种子成熟后的自然生理现象,当果实成熟时,内部种子发育完全,果皮的组织会因失水、收缩等原因产生张力,最终导致果皮开裂,露出内部的种子,便于借助风力、动物等媒介将种子传播到其他地方,完成繁殖过程。
路上的所见,都是偶遇,也都是馈赠。

这就是户外行走的乐趣吧,尽管衣襟心里有些不够不情愿,但表情上是配合的。

走着走着,发现又走回了下车的地方。
再往前走,发现麦里浩径第四段的入口,正是我们刚开始时寻找的。

衣襟开始打赖,更想走相对近的大路。
折返前,把背包里的自嗨锅先给吃了,不然白背了。

然后顺着大路一路向下,发现山体的出水孔洞处 ,多开着一种小花,何其美丽又何其坚强。

也发现树上的果子,不知是柿子还是桔子。

又发现经过的,是马鞍山郊野公园。

路的终点,还是钻石山,一次又一次经过这个地铁站。

两步路记录的当日行程轨迹,显然我们走的是飞鹅山段。

无意拍下的麦里浩径标志牌, 整理时突然就有个想法,想从001,拍到200,拍下全部。
一点一点,慢慢来,看这个想法会不会实现。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