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呈分式考试结束的下午,出去走走。
考虑到风大,决定去山顶,相比其他郊野径,相对安全。
起点是中环,出地铁站后,找到上行的电梯入口,开始轻松模式。

电梯是分阶段的,结束一段,再开始新一段。
忙着换乘电梯,也忙着追风景,人来人往,也是风景。

悬挂了英国、中国和香港旗子的酒吧,也是风景。

电梯的长度不同,其迥异的色调,也是风景。

坐完电梯,开始真正的上行。
坡度不小,没走几步就已经气喘吁吁。
但眼中接连的绿,微凉的风,足够做为上行的动力。

发现一种之前似乎没见过的小花,大概是鳞花草。
且不说小小的花儿,就说绿色的、具毛的穗状花序,毛绒绒的样子,可爱极了。

很多薇甘菊,到处都是连成片的白色细碎小花。
做为一种恶性入侵植物,薇甘菊攀附于其他植物上生长,繁殖能力极强,抢夺其他植物的阳光、水分和养分。

沿着旧山顶道,一路向上。
因为累,衣襟一次次地打退堂鼓,各种不情愿,但还没完全放弃。

一边哄着,一边架着,一遍遍地问“还要多久”,家长的耐心和耐力同时上线,应对越来越长大的小孩子。

爬上一定的高度,视野顿时开朗,还是很激动的。

终于上到了山顶。
还是第一次,以步行的方式,来到山顶。一激动,竟然跑焦了,却也是对山顶的真实记录。

冰淇淋,是这一路上的精神激励,此时可以变现了。

没想到是那么大的一桶,费了很多力气才吃完。

来山顶的,大多是旅行团,各种招呼、各面旗子,都说着普通话~~~
却找不到之前的山顶了,和记忆中的山顶,完全不一样呢。记得上一次来山顶,衣襟还坐在婴儿车上,翻了翻,是2016年的5月。

不用缆车,也可以上山顶,这就是全新的香港。

想买冰箱贴做纪念,却还是找不到对应的商店。
观景拍照的点,也很牵强。

但目光所及,都是经典的香港,这是不会错的。

下山去,看见缆车站里正在排队的人们。
因为没坐缆车,所以与记忆中的山顶不一样,因为缆车票就相当于观景台的门票,缆车站的楼顶,视野更开阔。

随意选了一条小路小山,只要是下行的路,尽管走就对了。

高度还在,依然可以追经典的香港。

更多的,还是花儿,尽管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鸭脚木倒是认识的,正是开花的季节,花儿极小,组合在一起,也是镜头中的光亮。

经过一幢显然有年头的建筑,有标志牌,列明是政務司司長公館。
确切的位置是白加道十五號,維多利亞樓,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政府建築之一,建於1951年,是舊維多利亞醫院主楼的原址(該醫院建於1897年,為紀念維多利亞女王鑽石禧年而設)。過去,這裡曾是醫療衞生署署長、社會福利司的辦公地點,自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該職位更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
百年前的医院建在这里,对病人来说并不方便呀,为什么会有如此安排呢?
香港故事,就在这一次次的经过与发现中。

楼前的榕树上,气根下垂并不罕见,又被爬藤植物铺满,就有意思了。

楼前左边有一条不太容易被发现的小路,大概是“太平山 – 中區自然文物徑”,继续向下。
不必与车抢的小路,走起来显然更舒服。

天色渐暗,但花儿却在闪光。

吸引着脚步,一次次停下来。

开始有车站了,站名为“梅道”。
路牌中写着:
有指梅道是因「港督」梅含理爵士而命名,也有可能是紀念1845至1862年任職巡捕官的梅理(Charles May),而即使真的因梅含理爵士而名,也並非因他港督的身分,因為梅道的命名公布時他尚未擔任港督。梅道站是山頂纜車路線的中段,過了車站,路軌一分為二,上下行的車卡各自通過。
白色的房子,現為三級歷史建築,建於1929至1930年間,原為15個連同機槍舍的車房,至1946年再改成住宅和14個車房,由其住客命名並保留至今。

继续往下走,铁了心不坐车。
不时经过下图这样的牌子,正是这些节点,构成“太平山-中区自然文物径”吧。

海拔越来越低,还有高度可以看城市全景。

走回城市中,腿已经很累了,但离地铁站还有一段距离。

天色越走越暗。

走着走着,竟然走进了香港动植物园。

地图上看,动植物园占地不小,可以看的东西应该不少,但此时却只想坐下来歇一歇。

继续往地铁站的方向移动,渐近兰桂坊。
前方的餐厅似乎小有名气,上到二楼。

网传说这家餐厅很适合拍照,却一时找不到拍照的点。

时间还早,人流还没上来,餐厅显得空,桌椅也谈不上格调。

窗边摆着一排小可爱,衣襟却看都不要看。

餐品上来,餐具和菜品,确实有些特别,还是可以拍一拍的。

具体也说不清楚都吃了些什么,口味也是说不清楚。暴走了整整一个下午,人是真的累了,吃什么都是香的。

两步路记录的轨迹,起点是在上行的电梯路段结束之后,终点是餐厅,都不完整。
时间是双11,忘了购物,却真的做到了费腿。

所以,还是很特别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