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温天的利好,是特别想出去走走。
为了走而走,漫无目的,却有起点——铜锣湾。
又打卡了一个地铁站名,而且刚好,都是紫色调。

出地铁站,就跌进了商圈,但看都不想多看。
曾几何时,周末会专程来铜锣湾,为了购物。谁又能想到呢,世道说变就变,变得不能理解之前的此种行为。

直奔维多利亚公园。
园外的喷泉,在香港来说,是相对不小的一处公共空间。

公园内走一走,似乎也就那样,没什么特别的看点。

走到临海的一侧,于高处,看海。
开始想,既然名为铜锣湾,难不成因为这里的海像铜锣?
香港铜锣湾的得名,其核心,确实源于早期的地形特征。最初的铜锣湾并非现在的商业中心区域,而是现在维多利亚公园所在的海湾及其东岸一带。当时铜锣湾道是这片区域的海岸线,海湾的轮廓和形状的确酷似一面铜锣,“铜锣湾” 之名也由此诞生。此外,这里早年还因常有盐船往来,曾被称作盐船湾,后来才逐渐通用 “铜锣湾” 这一称呼。
1950年代,铜锣湾一带开展了大规模填海工程,原本的海湾被填平,部分填海土地用于修建交通道路,另一部分则建成了如今的维多利亚公园。原本临海的铜锣湾道变成了内陆道路,而原本被称为 “东角” 的区域,即现在铜锣湾商业核心区,逐渐沿用了 “铜锣湾” 的名称,形成了如今名称对应的地理范围。
铜锣湾的英文名为 “Causeway Bay”,直译 “海堤湾”,这和19世纪末的交通建设有关。当时往来香港岛东西两端需绕路或乘船经过铜锣湾,十分不便,于是当地人修建了一条连接海湾的海堤,即如今的高士威道,这条海堤成为该英文名的由来,与中文名称的地形命名逻辑形成了不同的溯源脉络。

目光再收回到维多利亚公园。
不是花季,不见什么花,却见很多花苞,看着像茶花。

两匹泛着五彩琉光的马,倒成了初见的一景。

看到一树洋紫荆,披着一树花开。

身边最常见的花树,是对此时季节的美丽装点。。

穿过公园,去往海滨。

视线更开阔了。
虽然是阴天,但对岸的九龙城区建筑,还是看得很清清楚楚。

海中,游着许多鱼。
而有鱼的地方,就有鸟儿潜伏,看似傻傻的等待,必有猎物中招。

沿着海滨前行,触摸城市的肤理。

经过怡和午炮,并非开放时间,只能是隔着栅栏看看。

怡和午炮位于铜锣湾避风塘岸边,由怡和集团主理,每日正午鸣放的传统延续超百年,还衍生出子夜鸣炮的习俗,同时承载着香港殖民时期的商业与历史记忆。
1841年,怡和洋行将总部迁到香港东角今铜锣湾一带,购地兴建货仓和码头后,为防范海盗而设立了炮台,初期仅在洋行大班抵港或离港等重要场合鸣炮致敬,并非每日鸣放。
19世纪50年代,怡和洋行总经理罗拔渣甸爵士返港时,员工鸣放21响最高规格礼炮,引发英军不满。洋行致歉后,便以每日正午鸣炮报时作为 “自我惩罚”,成为怡和午炮日常鸣放的开端。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原有大炮被夺走后下落不明。1945年香港重光,英国海军赠予怡和一门6磅炮弹大炮,1947年午炮恢复鸣放。1961年因居民投诉炮声过响,水警换给其一门发射3磅炮弹的Hotchkiss Mark1速射炮,这门炮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眼中看到的这一门。

穿红衣的是工作人员,正在对炮进行日常性护理。
每天正午12点,鸣放午炮前,会先摇铃八响,这一动作源自早年怡和在东角时期,用于示意上午工作时段结束。
鸣炮流程也很规整,炮手会身着深蓝色制服,取空包弹装入炮膛,正午时分先敲钟四声,再拉动炮绳发射,放炮后还会再鸣四声钟。此外,1946 年起新增除夕子夜鸣炮的 “子夜炮” 传统,用以辞旧迎新,成为香港跨年的特色场景之一。
每日正午12点鸣放午炮后,会开放30分钟供游客进入内部参观、拍照。若想观看鸣放仪式,就需要提前抵达现场了,不然怕挤不到观赏位。
同样重要的铃,也被工作人员认真清理中。

离正午还早,不必留下来等,继续往前走。
经过香港游艇会,也经过警官会所。

看到会展中心,也看到向海中延伸出去的栈道,还有一列火车。

会展中心前面的海堤处设了休息区,还有彩绘。

经过栾树,这次的镜头背对了,可以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首先是黄色的花。

然后是红色的果,确切地说是蒴果。
蒴果是干果的一种类型,由合生心皮的复雌蕊发育而成,像凤仙花、三色堇、牵牛花等植物的果实都属于蒴果。
果实成熟时,蒴果会以多种方式开裂,比如纵裂(如棉花、芝麻)、孔裂(如罂粟)、盖裂(如马齿苋)。开裂的结构有助于种子的传播,从而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走近那处休息区,也坐下来歇歇腿。
如果不是周一走麦里浩径二段走累了,这一天会奋斗在麦里浩径三段上。

继续往前走,向着火车的方向靠近。
没什么人,走得轻松。
发现这里很适合拍片,趁着队友的兴致还在,不妨多开发、多利用。

走到那列火车处,发现是开放的,可入内参观。

车厢里,还是标准的设置,但氛围却不同,至少是可以放心大胆地拍照的,而不必在意其他乘客。
因为完全没有其他乘客。

列车的另一端海滨,有灯塔,也是适合拍照的角度。
与大晴天相比,更喜欢这样的天气,就算临近正午,光线也不会强烈到影响拍摄。
吹着海风的人,实在是很放松。

列车的另一侧,原来还有站名,果然做戏要做全套。

发现树上,结着一种有趣又奇怪的果子。
树不高,人又居在“月台”的高度上,可以凑近了细细拍。
整理图片时,查了查,原来这是胭脂树的果实,同样也是蒴果的一种。
胭脂树的蒴果表面密生软刺,成熟时裂开,种子被红色肉质假种皮包裹。正是这个假种皮,含胭脂树红素,是天然食用色素,用于奶酪、黄油、饮料等食品着色,也可作化妆品、纺织品染料。
细看果实的表皮,还有一些淡色的小点点,像花粉,却不是,而是果实表皮的一种自然结构,具体起什么作用,不得而知,但既然是存在,必有其合理性吧。

还是沿着滨海前行,维多利亚港的烟花,正在地面上盛放。

还有海上的运动项目,也在展开。

这就是维多利亚港,大名鼎鼎。

此时的人,已经走到了湾仔。
正在经过的是,是宠物公园,竟然还可以有宠物公园,也是服了。

人已经走得乏了,眼睛也是。
但可以拍照的点,还有很多。

与香港历史相关的元素,此时都只是被架在框子里的字符。

经过的紫色长廊,更是拍照的绝佳之处,偏偏身上就穿了紫色的衣。
当然了,也是衣襟的~~~
要是有机会拉衣襟来拍就好了。

十五运,就在身边,却一次现场都没去。
精力不在于此,但时间点还是要记录的。

具体也不知是走到了哪里,经过直升机的停机坪,发现很多游客在对着直升机拍照。

而喜欢的,却是远处的摩天轮。

广告牌上的“中国茅台”是看得清的,“香飘”两字却看不真切。
不过没关系,有镜头帮忙,轻松搞定。

越来越接近摩天轮,对岸的红磡正脸,越来越正了。

经过动漫体育大本营,很多卡哇伊。

再卡哇伊,队友都不感兴趣,此时又想到Aiinsky,要是与之同行,必会拍个不停。

一直走到中环摩天轮脚下。

摩天轮下,还有一处“海上巨人”号船锚,捐赠者是何安达先生。

从铜锣湾地铁站,到中环码头,两步路的记录,特别清晰。

然后坐上天星小轮,去往尖沙咀,与摩天轮越来越远。

却与圣诞气氛越来越近。
说到圣诞气氛,尖沙咀一定会有。
如此Citywalk,很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