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位生于1999年的孩子有约,虽小,却也是故人,地点定在湾仔。
还是乘坐轮渡过海。随着船离岸,视野渐渐开阔,而海水总是具有治愈功能。

发现船尾的海面上,有白色的光在不规则跳跃,定睛细看,原来是小白鱼,应该是被船行的轨迹刺激到了,一条跟着一条弹出水面。
可惜离得远,又是定焦镜头,没有把当时的画面清晰地拍下来。

船行的对岸,是北角。

下船后转地铁,还是北角站。
有个想法,把港铁的站名收集起来,不知会不会集全,不知会用时多久。慢慢来吧,没准真的可以做到呢~~~

会面地点是临时找的,经过的地方,就是恰当的地方。

两节近在眼前,处处都是节日的装点,从餐厅里,到餐厅外。

餐厅里的布置虽属日常,却也是应了节日的景。
相见愉快,相谈甚欢,小朋友的状态方方面面都很不错,有想法肯努力,未来一定会更好。
与小朋友辞别后,去往Aiinsky推荐的蓝屋,几步路就到了。
蓝屋的蓝,在远处也很明显。

湾仔的蓝屋,其实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座融合了历史、建筑与社区文化的建筑群。
蓝屋的名称源于一次历史巧合。1978 年政府修葺时,油漆工人仅余水务署常用的蓝色油漆,遂将外墙刷成蓝色。这一偶然选择不仅赋予了建筑鲜明的辨识度,更使其成为湾仔旧区的视觉地标。值得一提的是,蓝屋并非单色 —— 其窗框、栏杆仍保留部分原木色,与蓝色外墙形成复古对比。
蓝屋的历史可追溯至1872年,原址为湾仔首间华人医院“华佗医院”,专为街坊提供中医服务。1886年医院关闭后,地下改建为供奉神医华佗的庙宇,二楼曾开设湾仔唯一一所英文学校“一中书院”及免费义学“镜涵义学”,成为早期教育中心。1950年代,黄飞鸿的徒弟林世荣的侄儿林祖在此开设洪拳武馆,后由其子林镇显转型为跌打医馆,至今蓝屋上仍悬挂着“林镇显医馆”的招牌,屋中百子柜、中药秤等器具见证着岭南医药文化在此处的延续。
蓝屋是香港现存少数保留露台结构的战前唐楼,属一级历史建筑。开放式露台由钢筋混凝土托架支撑,铁制雕花栏杆兼具装饰与通风功能,适应热带气候;木楼梯、满洲窗及花阶砖地面均保留原貌,部分构件采用原工艺修复;四层建筑呈长方形,每层通过公共走廊连接,底层为商铺,上层为住宅,体现商住合一的传统社区形态。
2008年,香港政府启动蓝屋建筑群活化计划,创新采用留屋留人模式,原租户可选择保留单位,政府为其加装独立洗手间、电梯及消防设施,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延续社区网络;在72 号地下设立“香港故事馆”,陈列旧缝纫机、煤油灯等生活用品,通过主题展览和社区活动讲述香港草根历史;二楼以上仍为住宅,原住民与文创商户共存,形成“生活即展览”的独特氛围;2017年,蓝屋建筑群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卓越奖项,成为香港首个获此殊荣的保育项目,其“参与式规划”模式为亚洲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了范本。
蓝屋与相邻的黄屋、橙屋并称为“三剑客”,形成色彩斑斓的建筑群。
黄屋建于1920年代,新古典风格的三角楣饰与金字屋顶展现战前建筑美学,外墙黄色同样源于后期粉刷。
橙屋是1950年代有钢筋水泥建筑,曾用作贮木场,其橙色外墙与实用主义设计反映战后香港工业发展脉络。

蓝屋不仅是建筑遗产,更是鲜活的社区。其公共空间定期举办电影放映、手作工坊等活动,居民自发组织的“时分天地”二手店成为邻里交流的枢纽。正如《我们的石水渠街》口述史中记录的:“蓝屋的价值不在于砖瓦,而在于住在这里的人如何延续共同的记忆”。这种“活态保育”让蓝屋成为观察香港历史与社会变迁的一个现实窗口。
也走进了香港故事馆。
这里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尤其是手工。

屋里挂着一些灯笼,以为这就是Aiinsky推荐的理由,所以拍了拍。

曾经的老物件,此时都是文物。

唯有手工,跨越时代,依然可以继续。

手工精神,长存,以实际行动力挺、

关于香港的故事,有多种讲法,且慢慢讲~~~

来蓝屋,是因为Aiinsky说这里有灯笼拍,朋友圈中也确实是见到了那些灯笼图,却不知原来灯笼是挂在蓝屋后面的院子里。以为不过如此,就此离开。
蓝屋的一侧,有一间花园。阳光过足,此时略过不入。

倒是对石狮子发生了兴趣,既然走过路过,就不要错过了吧~~~

进的,是北帝庙。
湾仔北帝庙,正式名称为玉虚宫,是香港最具历史价值的道教庙宇之一,2019年被列为法定古迹,不仅是湾仔早期发展的重要地标,更承载着社区身份认同与多元文化融合的独特记忆。

庙宇由湾仔坊众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集资兴建,次年落成,名玉虚宫,供奉道教水神北帝,即玄天上帝。
其选址紧邻石水渠街,反映早期渔民及居民对水患的敬畏与祈求。

主体建筑为两进三开间一天井结构,属典型岭南民间庙宇。
前进
正门设前檐廊,麻石门框搭配虾公梁,梁架雕刻石狮及花卉,工艺细腻。香亭连
接前后进,顶部覆以硬山式屋顶,供奉北帝铜像,两侧分列四大天王立像,威武庄严。后进
主殿的核心空间,供奉北帝及观音、关帝、包公等神祇,体现民间信仰的多元融合。
正脊中央有二龙戏珠陶塑,两侧饰以鳌鱼及人物故事,墀头则以戏曲场景为主题,色彩鲜艳,保存完好。
正门的木雕门扇上刻有门神,庙内悬挂同治二年(1863年)铸造的铸铁钟,铭文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湾仔的北帝庙不仅是一座供奉神祇的庙宇,更是一部立体的香港社会史,其建筑、文物与社区故事,共同诠释了传统信仰如何在现代都市中延续生命力,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精神桥梁。

有院内角落,看到几个雕像,不明其中的说法,只觉眼中的可爱。

是什么在召唤呢,神兽的这一回头,未免太萌了~~~

蜂儿也在忙活着,寻找落脚点。
花儿呢?似乎不常见~~~

向Ainnsky汇报进程,得知附近的喜贴街也有灯笼,回程也要经湾仔地铁站,刚好顺路。
比灯笼还先看到的,是旗子,红彤彤的分层次铺开,将节日的气氛渲染得非常浓烈。

双节,灯笼元素也一定少不了。
若不是Aiinsky,不会知道香港有这样一条街的存在,有这样一位香港通朋友,真是赚大了。
喜帖街曾是香港喜帖印刷业的集中地,鼎盛时期有近50家店铺专营婚宴请柬、利是封等喜庆用品。现在的喜贴街是转型重建的,但挂灯笼的习俗,却依然延续下来,与街道的历史相呼应, 让“喜” 符号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
尤其是春节,这里的灯笼会更盛大,没准春节期间还会再来。

记下了,春节与中秋,有一条名为“喜贴”的街,可以来打卡拍照。

蓝屋,也还会再去,不光是漏掉的后院,还有二楼的时分天地二手店。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