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半日空闲,去往九龙公园。
关于九龙公园的信息,是从晓春老师那儿得来的,尤其是那群火烈鸟,吸引力巨大。
乘地铁前往,还是背影,追拍了十一年,将一个小小婴儿追成了高个子女生,成就感大大滴~~~

公园门口,纪念照拍起来。

进入公园,很多树,也有很嘈杂的鸟叫声。
抬头仰望,果然有鸟,而且个头还不小,眼睛晶晶亮,很有神。

树上蹲的,树间飞的,好多只鸟。
难追到的都是好鸟。

公园中也有很多雕塑,拍下来的都是纪念。

公园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坡上连着坡下,其中的路径弯弯绕绕。

让衣襟感兴趣的部分,还是乐于配合镜头的。

花影缤纷,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

下午,牵牛花急着闭目养神。

儿童游乐区,难得衣襟还想走进去。

也只能是慢慢地走走,然后无味地停下。
毕竟, 身高上的确是不适合此类活动了。

经过百鸟园,以为火烈鸟养在里面,结果绕满了360度,还是木有发现。
爬到高处的坡上,看到有几组水塘,猜那里可能有火烈鸟。
绕过去,果然,看到一大群火烈鸟,目测近百只。

火烈鸟的学名是大红鹳(guàn)。
下面是关于大红鹳的知识点:
成年大红鹳体长130-142厘米,双翼展开可达160厘米以上。全身羽毛以朱红色为主,翅膀基部羽毛光泽闪亮,飞羽呈黑色,覆羽为深红色;拥有标志性的 “S” 形长脖子,还有一双细长的红色长腿,脚上向前的3趾间带有红色全蹼。嘴呈镰刀形且向下弯曲,前端黑色、中间淡红、基部黄色,搭配上近白色的虹膜,整体外形辨识度极高。亚成鸟羽毛多为浅褐色,嘴是灰色,和成年个体差异明显。
大红鹳主要以水中的藻类、原生动物、小蠕虫、昆虫幼虫为食,偶尔也捕食小软体动物和甲壳类。进食方式很独特,会把头部倒扣进水中,嘴倒转后左右扫动触摸水底取食,其特殊的喙部构造如同筛子,能快速过滤掉多余水分和杂质,留存食物。红色羽色并非天生,而是来自食物中浮游生物所含的虾青素。
大红鹳性情温和且胆怯机警,喜欢结群生活,群体规模甚至能达到10万只以上。繁殖时也是成百上千只聚集形成求偶群,婚配以 “一夫一妻” 制为主。会用潮湿泥巴混合草茎,筑成上小下大的圆锥形巢穴,常整齐排列成类似 “小村落” 的群落。每窝通常产1-2枚淡白色卵,由雌雄鸟共同孵育,孵化期28-32天,雏鸟长大后需3年才会褪去灰色羽色变为红色,达到性成熟。
那么大一群鸟,每个都在动,一时眼花,不知落在哪里才好。

发现有一只一直在扭脖子,幅度不是一般的大,前后左右转来转去,而且可以打成几个弯,像蛇一样灵活。

这是什么样的脖子啊,功能太强大了。

简直就是太灵活了。

嘴巴的形状也很特别,之前还真的没留意过这些细节。

一时叫声连成片,似要打群架。

一时又安静下来。
单腿独立的一只,明显是放低了姿态。

还有不服的,谁也不服谁的样子。

时不时有一只展开双翼,露出鲜红色的羽毛,真的很红。

飘流状态的大红鹳,也有几分白天鹅的优雅。

对影自怜的款,也是有的。

远处有一只体型偏小的,喙色深黑,不知是未成年的大红鹳,还是另一品种——小红鹳。

动态的红鹳,谈不上美或丑,只是生动有趣。

鸟湖中的这些大红鹳,为什么不飞走呢?
原因有多种,其中之一可能是翅膀被剪过,失去了长途飞行的能力,就算展开了很美,那又怎样。

打开的翅膀,红的红黑的黑,收拢状态时则完全看不到这两部分,有意思。

追着那群大红鹳看了很久,离开鸟湖,也就离开了九龙公园。
经过高处的天桥,下面就是广东道,九龙尖沙咀区域,香港著名的高端购物街区。之前来,多是以购物者的身份,而这一次显然不同。

走着走着,就走上了海港城海运大厦新扩建的大楼顶端,拥有270度无死角的维港视野,能眺望香港岛及九龙半岛两岸的绝美风光,显然还是欣赏日落和夜景的绝佳位置。

前不久和安子去过的M+博物馆,从这个角度看得清清楚楚。

西九龙高铁站的上盖建筑,像三只不同身高的企鹅,列成排,很是有趣。

中港城的金色玻璃幕墙,形成了维多利亚港沿岸独特的城市景观。

天气不错,也想坐下来,看一场日落。

想了想,离日落还有一段时间,不如辙回休息。
穿过皇家太平洋酒店大堂,看到的小摆件,也是有趣得很。

那天的日落,其实是追到了的,极美。

记录,与九龙公园和火烈鸟有关的这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