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皇台,是全新的地名。
地铁抵达。
在地铁通道,看到关于宋皇台的一些资料,竟然,与古迹关联,难怪地名中浸着年代感。
好奇之人,难免要去查更多背景资料,其历史渊源,在于南宋末年。
1277 年,元军入侵,南宋小皇帝赵昰和其弟赵昺被迫逃亡至岭南一带,最后驻扎在九龙湾的一座小山丘上,相传赵氏皇族在此设立行宫,后人筑台以留纪念,“宋皇台” 由此得名。原台高 43 米余,周长约 90 米,英国取得九龙以后尚存,1941 年被日本军队摧毁,现仅余一块大石,上立一块石碑,镌 “宋王台” 三字。
历史意义上的演变,分如下几个阶段:
1、明清时期:地方文人墨客将宋皇台视为忠臣烈士精神的象征,以诗文吟咏的方式寄托对南宋忠烈精神的缅怀,使其成为忠于故国、抵抗侵略的精神载体。
2、清末民初:清朝灭亡后,一批遗老流亡至香港,如陈伯陶、赖际熙等,他们通过捐资修建石碑、撰写碑文、举办纪念活动等方式,将宋皇台的象征意义从南宋皇族的避难地扩展为表达对清朝亡国之痛的文化符号,还使其成为地方性文化活动的中心,每年会举办 “宋台秋唱” 诗会。
3、冷战时期:20 世纪 50 年代,为满足启德机场的扩建需求,圣山被夷平,宋皇台石刻被迁至附近,港英政府兴建了宋皇台花园,于 1959 年竣工。花园采用传统中式风格,试图再现宋代遗民的精神韵味。这一举措将宋皇台从地方性历史遗迹提升为政治文化符号,成为冷战文化对抗的象征。
4、当代:2012 年至 2015 年,为配合港铁宋皇台站的建设,港铁委托考古专家对圣山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如陶瓷碎片、宋代货币和石构水井等。
港铁还在宋皇台站内设置了 “圣山遗粹——宋皇台出土宋元文物展”,展示了 400 余件出土文物,成为展示香港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窗口。
可惜此行只是走过路过,行色匆匆,下次争取留出时间 ,一探究竟。
全新的香港,会接触大量此类的信息吧,所以,不急,且慢慢来。
出了地铁站,阳光尤其的耀眼, 竟原来是谁谁的思想在闪光。至于此时的感想,还真是无以言说。
耀眼的阳光下,找到一间名为“伟发”的图书文具商店,购得牧笛教材一本。
任务完成,其实是想去宋皇台花园看看的,无奈已经一身汗水,所以原路回辙,待天气凉快些再来无妨。
9月,台风之后,气温依然居高,天气预报说的最高32度,体感却不止。
左右不了气温,却可以左右感受,感受向阳的部分,比如,对身边事物的这些好奇。
好吧,全新的香港,开篇,就这样,成了宋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