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连接的三国——奥地利篇】 D1,从深圳直飞维也纳,签证办得一波三折

0

 

    2025年的暑期旅行,去了欧洲,涉及到三国:奥地利、德国和瑞士。
    如此安排,说来话长。
    原本暑假的安排可以有很多选择,最终定为这三个国家,是为了配合衣襟。衣襟是学校管弦乐团的成员,暑期,乐团举办为期8晚的交流活动,其中维也纳5晚,萨尔茨堡2晚,慕尼黑1晚,涉及到奥地利和德国两个国家。
    衣襟非常肯定地想参加这个活动,第一时间报了名。家长也可以随团和孩子们一起,但是如果跟团,则要求同进同出,行程无法延长。既然飞一次欧洲,不想只住八晚就飞回来,所以一定是选择不跟团。
    不跟团,却也要跟着去,不放心衣襟单飞是原因之一;也有顺便解决了暑期旅行的考虑,不然还要再想其他路线,也是麻烦。
    决定之后,开始办签证。不想,这一开始,却成了史上最难
    乐团活动委托了某家旅行社承接,因为不跟团,所以只能自己办签证。得知乐团的行程安排后,请同事帮忙准备申根国签证申请材料,大意包含行程计划、机票、酒店,然后网上填写申请表格、预约签证受理中心递交材料、录指纹。深圳能预约到的时间是五一之后,家长因为要出国,所以预约了4月23日的长沙。
    4月23日一早,家长乘坐高铁前往长沙,递交事宜进行得非常顺利,晚饭前即回到了深圳,可谓深圳速度的再一次体现。4月26日一早,收到签证中心寄回来的信封,打开一看,傻眼了,竟然被拒签了,给出的理由是提交的资料不真实。
    难免左右反思,同事说在资料递交之后即把预订的酒店取消了,很有可能是领事馆向酒店进行了核实。资料是同事准备的,行程计划是根据乐团的行程大致做出的草稿,维也纳预订的民宿长达30晚,机票也不知具体是怎样的出法,被人家说假,其实不冤。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还是要看行动。亲身下场,出了深圳往返维也纳的机票,订妥维也纳和萨尔茨堡的酒店,又请北京的一家旅行社帮忙预订了乐团活动结束后德国和瑞士的行程,租车订单也一并下了,一切资料,都完完全全真实。
    5月6日(捡漏约到的日期,正常能约到的时间是6月中),拿着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资料,信心满满地递交给深圳的申根国签证受理中心。不想4天之后,再次收到了被拒签的信件,理由还是不真实,因为与先前家长在长沙递交的行程安排不一致,明明是一家人,为什么各是各的行程呢?
    再次懵圈。没想到,签证官会出这一招,会将新递交的资料与被拒签的资料进行核对。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专业的旅行社都不建议再试了,因为做为同一组人,虽然各被拒签一次,却相当于被拒过两次,再试也是徒劳。也有人置疑行程安排的不合理,又是乐团交流又是旅游,且跨越了三个国家,换谁谁头大。
    但还是不甘心,一是不想衣襟错过乐团活动,二是机票出了、酒店订了、车子租了,虽有些订单是可以取消的,但还是会损失一些金钱。所以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写了解释信,对先前的不认真进行了诚恳的反思,且补充了学校乐团的邀请函,恳请签证官能给予前往维也纳观看衣襟演出的机会。还请另外两家专业旅行社帮忙审了资料,补充了银行流水说明等一些细节。
     待家长异国出差归来,6月17日一早,夫妻双双坐上高铁,前往广州申根国签证受理中心,因为在深圳能预约到的日期最早是7月9日,这还是5月中旬即开始约的,天知道这个暑假怎么办签证的人会那么多,号那么难约。乐团的出发时间是7月19日,7月9日递交显然来不及,想到香港、长沙和广州,最终选了广州。

    去广州那天,特意穿了旗袍,还是红色的,力求旗开得胜,和家长送孩子去高考一样的心理,可见被逼成什么样了。

    
    七天之后,再次收到签证中心寄回来的信函,心想又玩完了,经验上被拒签的速度才会这么快。
    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不敢打开信封。家长也是被逼无奈,颤抖着剪开,忐忑着翻看,死马当活马医的结果,竟然是真的医活了,成功了!
    史上,从未遇到过被拒签的情况,而且是一连两次。当原本就应该拿到的签证摆在面前,心情特别复杂,过程虽然曲折,结果却圆满,还好还好~~~ 

    签证的问题解决,轻轻松松地飞了一趟济州岛,参加了乐团出发前的家长会,还翻出一些不知存了多久的欧元。
    一切就绪。

    海南航空的航班是从深圳直飞维也纳的,因为不跟团,所以早早出了票。待几十号人的团队办妥签证,航班已经没有那么多座位,只能改成在北京经停的航班,虽然众家长意见纷纷,却只能被迫服从。
    7月18日下午3点,团队即在深圳机场集合,等待出发。偏那天天气不好,飞机一再延误,晚了好几个小时才飞往北京,似乎还影响到了飞往维也纳的航班,为此航空公司进行了专门协调。

    单飞的我们,看着团队已经在机场,却不急,先是看了场电影《你行你上》,再慢悠悠地吃个晚饭,主打一份从从容容。

    夜半,人这才现身机场,遇到乘坐同次航班的同学兼邻居,难免兴奋。

    7月19日凌晨2:45的航班,前往维也纳。

    飞机起飞,行程这就正式开始了。
    看飞行路线图,从俄乌上空飞过,还好航线正常。

    睡一觉,再看看书,机上的时间过得也挺快。

    飞抵维也纳上空,看土地平平整整,横的横竖的竖,深深浅浅。
    显然是农田,不见大块的森林。

   更深了说,奥地利有着悠久的农业历史,维也纳周边地区长期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产区,历史上就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土地利用模式,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使得这片区域一直保留着农业生产的用途。
    维也纳作为奥地利的首都和重要城市,对农产品有着持续且庞大的需求。周边发展农田可以为城市提供新鲜的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同时也形成了稳定的农业经济产业,带动就业和经济发展。

    蜿蜒的河水,滋养着大地。
    行程中会走过的奥地利、德国和瑞士,有一条共同的河流,如此系列的标题,是多瑙河。
     此时不妨再啰嗦几句此次行程的设计:
     乐团的交流活动主要是在奥地利举行,集中在维也纳和萨尔茨堡两座城市,到德国的慕尼黑结束。既然是跟着衣襟,从奥地利跟到了德国,不妨就从德国开始我们的家庭旅行。刚好看到北京一家旅行社的订制路线,刚好是从慕尼黑进出,重点浏览德国和瑞士两个国家,与我们的需求衔接得严丝合缝,所以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

    7月19日早上8点抵达维也纳,空中飞行时间是11个小时,而这时候的北京,是下午16点。
    是的,北京与维也纳之间的时差,是6个小时,北京早。

    入境,无碍,只是不见了中文。

    一句欢迎,是用多种语言表达的:
    德语在先,“Herzlich Willkommen”,表示热烈欢迎;
    英语紧随其后,“Welcome”,表示欢迎;
    换匈牙利语,“Üdvözöljük”,还是欢迎;
    接着是捷克语,“Vítejte”,欢迎;
    还有斯洛伐克语“Vitajte”,欢迎。
    为什么是德语最先呢?
    因为,奥地利的官方语言是德语
    这里的德语,特指 “奥地利德语”(Österreichisches Deutsch)。这种德语在发音、部分词汇和日常表达上,与德国使用的标准德语(Hochdeutsch)存在着细微差异(类似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区别),但两者在书面语和沟通理解上完全互通,不影响跨区域交流。
    为什么是德语而不是其他语言?
    从历史背景来看,德语在奥地利的官方地位源于其历史发展脉络 —— 奥地利曾是神圣罗马帝国核心区域、奥匈帝国主导者,德语长期作为政治行政、文化教育和社会沟通的主流语言,逐步固化为官方语言。
   此外,奥地利也存在少数族裔语言的 “官方认可” 情况(非全国通用官方语言,仅在特定区域或群体中具有合法使用地位),例如:布尔根兰州部分地区的匈牙利语、克恩滕州、施泰尔马克州部分地区的斯洛文尼亚语、福拉尔贝格州部分地区的阿勒曼尼语(一种德语方言变体,被列为区域保护语言),所以衣襟身后的牌子上出现的多种语言,并不是无缘无故的。

    从北京飞来的师生,几乎同时抵达,在行李转盘处相遇,如久别般的欢喜。

    衣襟成功地与室友汇合,一枚可爱的小姑娘。
    有人说这才是本人的亲生女儿,这么一说,一细看,还真的,长得更像。

    此时的重点,还有墙上的画,金色的底,落在脸上的吻,具体有什么说法呢?此时不妨先卖个官司~~~
 
    拿好行李,送衣襟到大巴车上,跟着团队活动去了。

    心里空空的两个人,拖着行李,来到空空的站台上。    

    到了查地图找路线的时候,发现错了,而且是个大错。
    错在Googel地图不灵光,错在没买当地电话卡,而是选择了中国移动的无忧行。

    准备坐车去酒店,知道要买票,却不知要买什么票,所以见到售票机就入了两张,每张14.9欧,而且是单程票,可不便宜。
    又想着毕竟是机场,这个价格也正常。

    一边等车一边研究,发现不对,站台也不对。
    换了站台。

    重新买票,这次买对了。但之前买错的票,也不知能不能退、要怎么退,只能是当交学费了。
    乘坐的是奥地利联邦铁路(ÖBB)的火车,从维也纳机场站(Flughafen Wien)出发,直接到达维也纳伦恩韦格站(Wien Rennweg),行程大约 17 分钟,路程大概10公里。
 

   酒店名为Austria Trend Hotel Savoyen Vienna,中文直译为“奥地利趋势萨沃伊恩维也纳酒店”,是一家四星级酒店,是为了办签证匆忙下的订单。
    酒店位于伦恩韦格16号(Rennweg 16, 1030 Vienna),地处维也纳市中心的使馆区,周围有许多历史建筑,距离电车站和火车站都只有 200 米左右,维也纳国际机场距离酒店大约 10 公里。
    接下来的五个晚上,都是在维也纳,都会采用公共交通出行,所以一直在酒店周围的各种车站打转。

    方向感摸得妥妥的。

    人到了酒店,却只能寄存行李,因为时间尚早,按当地惯例,下午三点前是拿不到房卡的。
    发现空乘人员也在这家酒店入住,还是熟悉的国航。

    酒店不远,有一家名为Salm Brau Klosterbrauerei的餐厅,看某点评网上的评论很可以,说招牌是猪肋条,还有柠檬啤酒。
    院中的长条椅上落座,该安排的,都安排上。
    还真的,奥地利的第一餐,因为猪肋条和柠檬啤酒,感觉很棒。

    再然后,步行去了美景宫。
    因为图片过多,先将美景宫的部分略过,下一篇专门展示。
    且说参观完美景宫,步行回到酒店,终于拿到了房卡。
    房间整体还可以,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两个人住足够了,最主要是对得起五晚共计¥3990的价格。

    群里也不时有照片发来,孩子们也是马不停蹄,接连参观了艺术史博物馆和自然史博物馆。

     两间博物馆面对面,所以参观起来很方便。
     但都是很大的博物馆,不知孩子们参观的深浅程度。

    虽然连夜赶飞机,但看孩子们的状态也都还不错,果然是年轻人啊,扛得住折腾。

    没有父母在身边,看衣襟一切正常。

    小伙伴的陪伴,也是一样。

    孩子们是分成多个小组的,每个小组都有专门的带队老师,还有一些家长随行,所以安全方面其实不用过于担心。
  
    从衣襟的方向切回来,在酒店房间,人又困又乏,却不想太早睡觉。
    挨到晚饭时间,去附近的一家,竟然有乌冬面和炒菜配米饭,简单却还算可口。

    晚上接近七点的维也纳,天还是大亮着。
    感觉不到很多人,气温也舒适,果然适合前来度假,尤其是暑假。

    橱窗里的袜子,又多又好看,却不心痒,因为日常能不穿袜子就不穿,就算是要穿,也不会穿得如此花哨。
    所以,就只是欣赏好了。

    行程的第一天,再无他事。
    做为此行的开篇,也是奥地利的第一篇,此时还是罗列一些与奥地利相关的重点吧: 
     奥地利位于中欧南部,是一个内陆国家国土面积83882平方公里,与在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里排名第 26 位的重庆最为接近。
    奥地利东邻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接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西连瑞士和列支敦士登,北与德国和捷克接壤,整体地形以阿尔卑斯山脉为主体,山地占国土面积的70%,平原和盆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
    奥地利全国划为九个州,分别是布尔根兰、克恩滕、上奥地利、下奥地利、萨尔茨堡、施泰尔马克、蒂罗尔、福拉尔贝格、维也纳。州下设市、区、镇(乡)。

    奥地利的人口为918.2 万(2025 年 1 月)。
    官方语言为德语。
    首都维也纳(Wien),人口 202.8 万(2025 年 1 月)。
    奥地利的国家元首被称为联邦总统,对应的德语是 “Bundespräsident”。根据奥地利宪法规定,总统由普选产生,任期 6 年。现任总统是亚历山大・范德贝伦(Alexander Van der Bellen),1944年生人。
    国庆日是10 月 26 日。
    奥地利拥有发达的社会市场经济,与欧盟的经济联系紧密,按人均 GDP 计算,是世界上最富有的 14 个国家之一。其经济产业主要由服务业和工业构成,主要经济活动包括金融和咨询、旅游业、钢铁、化工和石油行业,以及规模虽小但高度发达的农业部门。2023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51830 欧元,2024 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4819 亿欧元。
    奥地利人文底蕴浓厚,尤其以传统的音乐闻名于世,被誉为 “音乐之乡”,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等作曲家,贝多芬青年时代也在奥地利学习和创作音乐。
    奥地利的建筑融合了巴洛克、哥特式、文艺复兴和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拥有美景宫、哈尔施塔特小镇、魏森湖、霍夫堡宫等众多名胜古迹。

    此时大家感兴趣的,还有奥地利历史上与众多欧洲国家的通婚现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哈布斯堡家族通过联姻在欧洲扩张势力,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通婚情况:
  奥地利与西班牙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二世之女安娜,于 1570 年嫁给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安娜为腓力二世生了五个孩子,其中幼子便是未来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此外,腓力三世还娶了堂妹奥地利的玛格丽特,腓力四世娶了亲侄女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儿子 “美男子腓力” 娶了西班牙公主 “疯女胡安娜”,胡安娜是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和卡斯蒂尔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女儿。他们的孙子查理五世继承了奥地利、西班牙、荷兰、意大利南部以及美洲殖民地等广大领土。
    奥地利与勃艮第:1477 年,奥地利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迎娶勃艮第公爵独女玛丽,这段姻缘将属于勃艮第公国的,自法国南部至荷兰的领地统统并入哈布斯堡皇室领地。
    奥地利与匈牙利: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孙子费迪南一世的妹妹玛利亚郡主嫁与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国王路易二世。
    奥地利与波希米亚: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孙子费迪南一世于1521年迎娶了波希米亚郡主安妮。此外,鲁道夫・哈布斯堡也通过儿女与波西米亚国王和公主的双重联姻成功收获了波西米亚领土继承权。
    奥地利与法国:奥地利特蕾西娅女皇的女儿玛丽・安托瓦内特嫁给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
    奥地利与意大利:1930 年,奥地利大公罗伯特与意大利萨伏依 – 奥斯塔公主玛格丽特在法国结婚。
    奥地利与比利时:茜茜公主和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儿子鲁道夫,因政治联姻的需要,被迫娶了比利时公主史蒂芬妮。
    奥地利与巴伐利亚:1854 年,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迎娶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约瑟夫的女儿伊丽莎白(即西西公主)。此外,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母亲索菲公主也是巴伐利亚王室成员,她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的女儿。

    最长也最难讲的,还是历史
    先往简单了说:公元 996 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 “奥地利”。12 世纪中叶在巴本堡家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成为独立国家。1278 年哈布斯堡王朝开始长达 640 年的统治。1815 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6 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战败,邦联解散。1867 年与匈牙利签约,成立奥匈帝国。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解体,成立共和国。1938 年 3 月被德国吞并。二战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占领。1945 年 4 月成立第二共和国。1955 年 10 月占领军撤出,奥地利重获独立,并通过永久中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

    若展开了说,则是如下的长篇:
    奥地利是欧洲历史悠久且影响力深远的国家,其历史脉络贯穿了中世纪王朝崛起、近代帝国辉煌、两次世界大战动荡及战后中立与复兴,深刻塑造了欧洲的政治、文化与地缘格局。以下是按时间阶段详细梳理的历史脉络:
    一、中世纪:从边陲领地到王朝根基(8世纪-15世纪)
    奥地利的早期历史与 “东方边疆”(德语 “Osterreich” 原意为 “东部帝国领地”)的防御功能紧密相关,核心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崛起,为后续帝国奠定基础。
    1、起源:法兰克王国的边疆治理
    8世纪末,查理曼大帝建立的法兰克帝国为抵御东部的阿瓦尔人(游牧民族),在多瑙河中游设立 “东方马克”(Mark Osterreich),这是 “奥地利” 名称的起源,也是其作为政治实体的雏形。962年法兰克帝国分裂后,该地区归属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管辖,成为帝国东部的重要屏障。
    2、哈布斯堡家族入主:统治的开端
    1278年,来自瑞士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Rudolf I)在 “马尔堡战役” 中击败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夺取了奥地利、施蒂利亚等东部领地,并将其定为家族 “核心世袭领地”。此后,哈布斯堡家族通过联姻、继承、战争不断扩张势力,逐渐成为神圣罗马帝国最强大的诸侯之一。1438年起,哈布斯堡家族成员几乎垄断了神圣罗马帝国 “皇帝” 席位(除1742-1745年短暂中断),奥地利成为家族权力的中心。
    3、中世纪后期的发展
    15世纪末,奥地利已整合了维也纳、下奥地利、上奥地利、施蒂利亚、卡林西亚等核心区域,形成统一的 “奥地利公国”。经济上以农业(多瑙河平原的谷物种植)和手工业(维也纳的纺织、金属加工)为主,文化上受神圣罗马帝国影响,天主教成为主流宗教,维也纳逐渐成为区域文化中心。
    二、近代:从王朝到帝国的扩张与辉煌(16世纪-19世纪初)
    这一阶段奥地利经历了宗教改革、王朝战争与领土扩张,最终从 “哈布斯堡王朝领地” 转变为横跨多民族的 “奥地利帝国”,成为欧洲 “五大强国” 之一。
    1、宗教改革与三十年战争(16世纪-17世纪)
    16世纪宗教改革席卷欧洲,奥地利作为天主教核心领地,坚决反对新教,成为 “反宗教改革” 的旗帜。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欧洲宗教与权力混战)中,奥地利联合西班牙(同为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对抗瑞典、法国等新教 / 反哈布斯堡势力,虽最终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保住了核心领地,但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加剧,奥地利与普鲁士(北部新教强国)的矛盾逐渐凸显。
    2、领土扩张:从欧洲到海外
    17-18世纪,哈布斯堡王朝通过 “继承战争” 大幅扩张领土:
    1701-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后,奥地利获得西班牙在意大利的领地(米兰、那不勒斯)和尼德兰南部(今比利时);
    1772-1795年三次瓜分波兰中,奥地利夺取西加利西亚等地区,领土向东延伸至东欧;
    1804年,为应对拿破仑帝国的威胁(拿破仑已加冕为 “法兰西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Franz II)正式宣布成立 “奥地利帝国”,自称 “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将分散的哈布斯堡领地整合为统一的帝国实体。
    3、拿破仑战争的冲击(19 世纪初)
    1805年,奥地利在 “奥斯特里茨战役” 中被拿破仑击败,被迫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割让意大利北部和莱茵河两岸领地;1806 年,拿破仑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失去 “神圣罗马皇帝” 头衔,转而专注于奥地利帝国的建设。1815 年拿破仑战败后,奥地利在 “维也纳会议” 中重新崛起,牵头成立 “神圣同盟”,主导欧洲大陆的 “保守秩序”,维也纳成为欧洲外交中心。
    三、19 世纪:帝国的危机与二元制改革(1815-1914)
    奥地利帝国是多民族国家(德意志人仅占 23%,其余为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斯拉夫人等),民族矛盾与自由主义浪潮冲击着帝国统治,最终催生了 “奥匈帝国” 的二元制结构。
    1、1848年革命:民族与自由的觉醒
    1848年欧洲革命波及奥地利,维也纳爆发起义,匈牙利、捷克等地相继掀起民族独立运动。帝国依靠军队镇压了革命,但也被迫进行有限改革(如废除农奴制、允许地方自治)。此次革命暴露了帝国的 “多民族困境”—— 德意志精英试图维持统一,而其他民族则追求自治或独立,矛盾逐渐激化。
    2、奥匈帝国的建立(1867年)
    1866年,奥地利在 “普奥战争” 中被普鲁士击败,失去了对德意志邦联的主导权,同时匈牙利民族运动再次高涨。为挽救帝国,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eph I)与匈牙利贵族达成妥协,于 1867 年签订《奥匈折中方案》,成立 “奥匈帝国”(正式名称 “双元帝国”):
    帝国分为 “奥地利部分”(西半部,以德意志人为主,包括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和 “匈牙利部分”(东半部,以匈牙利人为主,包括匈牙利、克罗地亚等);
    两国共享皇帝、外交、军事和财政,内部则拥有独立的议会、政府和法律;
    这一制度暂时缓解了德、匈矛盾,但忽视了捷克人、斯拉夫人等 “小民族” 的诉求,为帝国最终解体埋下隐患。
    3、帝国的后期发展(1867-1914)
    经济上,奥匈帝国通过工业化(维也纳、布拉格的机械制造,匈牙利的农业出口)成为欧洲经济大国,但区域发展不均(奥地利工业化程度远高于匈牙利及东部地区);外交上,奥地利与普鲁士主导的 “德意志帝国” 结盟(1879 年德奥同盟),后加入 “三国同盟”(德、奥、意),成为欧洲军事集团对抗的核心一方;民族矛盾上,南部的塞尔维亚(斯拉夫人为主)寻求脱离奥匈控制,与俄国(支持斯拉夫人)的冲突加剧,最终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四、20 世纪:战争、分裂与重生(1914-1945)
    20世纪上半叶,奥地利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毁:奥匈帝国在一战后解体,奥地利成为独立小国;二战中被德国吞并,沦为战争附庸,最终在战后被盟军占领。
    1、一战与奥匈帝国解体(1914-1918)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杀(“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 年,奥匈帝国在军事溃败、国内民族独立运动(匈牙利、捷克、南斯拉夫相继独立)的双重打击下崩溃,11月12日,“奥地利共和国”(史称 “第一共和国”)宣布成立,领土仅保留原奥地利帝国的 “德意志人核心区”(今奥地利疆域雏形),面积从奥匈帝国的 67 万平方公里骤减至 8.4 万平方公里。
    2、两次大战之间的动荡(1919-1938)
    一战后,奥地利根据《圣日耳曼和约》被禁止与德国合并(“德奥合并” 被视为引发战争的隐患),但国内经济崩溃(通货膨胀、失业严重)、政治分裂(社会民主党、基督教社会党、纳粹党争夺权力)。1933年,奥地利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陶尔斐斯政府),压制民主与纳粹势力,但1938年3月,纳粹德国以 “保护德意志人” 为由出兵吞并奥地利(“ Anschluss ”,德奥合并),奥地利成为德国的 “东方省”,被迫参与二战。
    3、二战中的奥地利(1938-1945)
    作为德国的一部分,奥地利承担了纳粹的军事生产(如维也纳的兵工厂),大量奥地利人被征召入伍,同时也成为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场所(维也纳曾有 18 万犹太人,二战后仅剩约 2000 人)。1945年 月,盟军攻占奥地利,二战结束后,奥地利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类似德国),首都维也纳也被四国分治。
    五、战后至今:中立、繁荣与欧盟成员(1945-2024)
    二战后,奥地利通过 “中立政策” 实现独立,凭借经济改革成为欧洲富国,后加入欧盟,在保持中立传统的同时参与欧洲一体化。
    1、独立与中立政策(1955年)
    1945-1955年,四国占领期间,奥地利国内各党派达成共识:通过 “中立” 换取独立。1955年5月15日,美、苏、英、法与奥地利签订《奥地利国家条约》,宣布结束占领,承认奥地利主权;同年10月26日,奥地利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宣布 “永久中立”—— 不加入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外国军队驻扎,这一政策为奥地利赢得了和平发展的环境,也成为其外交核心原则。
    2、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1955-1995)
    战后奥地利依托多瑙河航运、丰富的水电资源和高素质劳动力,发展起多元化经济:
    工业:汽车制造(斯太尔 – 戴姆勒 – 普赫公司)、机械、化工、钢铁成为支柱;
    农业:多瑙河平原的谷物、葡萄酒(如布尔根兰州的红酒)享誉欧洲;
    服务业:旅游业(阿尔卑斯山滑雪、维也纳文化旅游)和金融业迅速崛起。
    1960 年代起,奥地利成为 “欧洲福利国家” 的代表之一,实行全民医保、免费教育和高社会保障,社会稳定,人均 GDP 位居欧洲前列。
    3、加入欧盟与中立政策的调整(1995年至今)
    1989 年冷战结束后,奥地利 “永久中立” 的外部环境变化,1995年1月1日,奥地利正式加入欧盟(同时加入申根区),标志着其从 “中立” 转向 “融入欧洲一体化”。不过,奥地利仍保持对军事同盟的谨慎态度,未加入北约,继续强调 “军事中立”,但在欧盟框架下参与民事维和、经济合作等事务。
    政治上,奥地利实行议会制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象征性),总理为政府首脑(掌握实权),近年来右翼民粹主义(如自由党)曾短暂参与执政,但主流政治仍以稳定、务实为主;文化上,维也纳作为 “音乐之都”(贝多芬、莫扎特、施特劳斯的故乡)和联合国四大总部之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禁毒署等),持续发挥国际文化与外交影响力。
    整体来说,奥地利的历史是一部 “从大到小、从分裂到统一、从战争到和平” 的演变史:
    中世纪至 19 世纪:依托哈布斯堡家族,从边陲领地扩张为横跨多民族的帝国,深刻影响欧洲政治格局;
    20 世纪:经历帝国解体、被吞并、战争破坏,最终通过中立政策实现独立;
    战后至今:凭借经济改革与社会福利成为欧洲富国,在融入欧盟的同时保持自身特色,成为欧洲稳定与繁荣的重要一员。

    奥地利与中国的交往历史悠久,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彼此之间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古代时期: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是中奥历史上往来较为密切的时期。当时,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来到欧洲,进入奥地利王室和贵族家中。维也纳的美泉宫内展出着一面乾隆年间的中式漆器屏风,其绘画内容是按照奥地利商船船长的意愿,经广东阳江匠人精心制作而成。18 世纪中后期,欧洲兴起 “中国热”,美泉宫内玛丽亚女王的工作室通过使用蓝白相间青花瓷纹饰的木板,将整个房间装点成青花瓷风格。1718 年奥地利奥格腾瓷器厂建成,成为欧洲第二家瓷器厂,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瓷器制作工艺的影响。
    上面说到的屏风和青花瓷,此行有幸都参观了。
    近代:1900 年,奥匈帝国作为八国联军之一,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奥匈帝国获得了大量赔款等利益。此外,奥匈帝国还在天津设立了租界,总面积达150英亩,直到1917年中国对德奥宣战,奥匈帝国在天津的租界才被收回。
    现代
    政治方面:1971年5月28日,中国与奥地利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50多年来,两国关系总体平稳发展。2018年,双方建立中奥友好战略伙伴关系。此后,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推动了双边关系的不断发展。
    经济方面:1964年9月,中奥签订关于互设商务代表处的换文。1972年10月,两国签订《贸易和支付协定》。多年来,双边贸易持续增长,2024年,中奥双边贸易额122.5亿美元。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下,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文化方面:两国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文化团组互访频繁。2015年9 月,中国首次担任奥地利主流艺术节林茨布鲁克纳国际音乐节主宾国。2018年,奥艺术家来华参加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美术展”,奥影片参加上海国际影视节 “一带一路” 电影周。此外,奥地利国内设有2所孔子学院和1个孔子课堂,促进了中国文化在奥地利的传播。
    科技方面:1984年中奥政府签订《科技合作协定》后,双方在医学、遥感、林业、新材料、环保等一系列领域开展了广泛的项目合作和人员交流。2017年,两国科学院成功实现首次洲际量子保密视频通信,推动了双方在科技前沿领域的合作。

    这里还要说说维也纳和深圳,两者是友好交流城市的关系。
    2024年5月24日,深圳市与奥地利维也纳市在深圳签约建立友好交流城市关系,深圳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陈清与维也纳市副市长、市议员彼得・汉克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根据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投资贸易、生命科学、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初创企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新能源、数字产业和创意产业等领域开展友好合作深圳政府在线。2024年5月29日,深圳直飞维也纳的国际客运航线正式开通,助力两地优势互补,进一步加强交流。
   此外,两地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也十分频繁。2025年,深圳学生乐团(有深圳市南山中英文学校管弦乐团、深圳高级中学交响乐团和深圳云生手风琴乐团)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参加 “同一个未来” 第十一届世界乐团艺术节;还有深圳学子与奥地利知名的莫德灵乐团联袂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 “夏之音・从黄河到多瑙河” 音乐会,用音乐传递和平友谊,深化了两地的友城情谊。而衣襟参加的,正是这个名为“夏之音・从黄河到多瑙河” 的音乐会。
    活动的主办方:萨尔茨堡艺术教育联盟。
    协办方:维也纳爵士与流行音乐大学和香港新苗国际教育集团、深圳市音奥艺术书院。
    成员:来自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香蜜小学部、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华侨城小学、深圳市南山中英文学校的 230 名学子,以及奥地利的莫德灵交响乐团。
    时间地点:2025年7月23日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首场演出,7月25日转场萨尔茨堡,在莫扎特大学管弦乐厅举办 “让世界听到深圳的声音,友城校园音乐会” 专场。
    活动内容:音乐会开场,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的孩子们演唱了深圳市南山区建区 35 周年的区歌《好风起》。整场演出以多元文化交融为主题,涵盖中国传统民谣、古典诗词改编、现代原创作品及西方经典曲目,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表达,也有国际流行元素的青春诠释。此外,活动期间学生们还参与了文化探访、友城交流等系列项目,并在维也纳爵士与流行音乐大学体验了国际音乐大师课指导。

    越说越接地气了,是不是?



 
阅读(9)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