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神秘又古老的埃及】 D6,参观埃德夫神庙,乘船继续南下,伊斯纳水闸感受别样的水上市场

0

   D6,2025年1月17日,农历腊月十八,星期五
   起大早坐马车参观埃德夫神庙,乘坐游轮继续南下,在伊斯纳水闸等候通过时,体验水上市场,被来自小船的特殊兜售方式所征服,晚上看了肚皮舞和苏菲舞表演,至于没有其他安排的傍晚,就在游轮上美拍吧

   行程的第六天,起了个大早,下船时,天还是黑的。
   睡梦中,游轮继续南下,从康翁波镇,飘到了60之外的埃德夫镇。
   埃德夫镇位于尼罗河西岸,是尼罗河最好地势的城市,是埃及主要制糖和陶器中心,保留着几千年来古埃及文明的缩影,处于阿斯旺以北123公里,卢克索以南约140公里,是游览卢克索——阿斯旺黄金线路的必经之地。所以游轮在此停留,所以我们要下船。
    下船,是为了参观神庙,乘坐的交通工具有些特别,是马车。
    码头边,挤着一辆又一辆马车,都是拉客人的,而我们的马车,欧沙达已经预订好了,找到对应的司机即可。

    一辆车只能坐三人,我们分开三辆车乘坐,每辆车都有编号,回程还要乘坐同一辆马车,不能混淆。

    摸黑坐马车,这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到达神庙,发现要排队,而且队伍排得老长。

    说明为了参观神庙,大家都很拼。
 
    一边排队,一边看热闹,比如腊月十八的月亮,像是被捏扁了,形状怪怪的,不好看。

    身边的店铺里,花花绿绿的,却也无需多看,因为用不上。

    一般卖服装的店铺,模特身上都会穿着下图这种缀满亮片、以网眼材质为主的服装,应该不会是阿拉伯女人的日常穿着吧,就算配有衬裙。

    似乎排队是在等神庙的开门时间,等到天空渐渐亮起来。
    朝霞漫起,像鱼在游,其中的妙,镜头不会不知道。

    应该是景区开门了,所有的游客同时入内。

     这是行程中的第六座神庙,在此之前,分别参观了开罗金字塔群的哈夫拉河谷神庙、阶梯金字塔的左塞尔神庙、阿斯旺的阿布辛贝神庙、菲莱神庙,康翁波镇的康翁波神庙。
    埃德夫神庙,也称为埃德夫荷鲁斯神庙,顾名思义,供奉的是鹰头人身的天空之神荷露斯。神庙的建造年代,处于公元前23 -前57年,建造者是从托勒密三世至十二世的多位法老。

    此时,不妨先梳理一下古埃及的神话体系,可谓庞大且复杂,主要由创世神话、神灵体系、来世神话等几个部分构成。
    其中的创世神话,围绕着赫里奥波利斯进行,赫里奥波利斯创世说是埃及最为著名的创世版本。起初,世界一片混沌,在名为努恩(Nun)的原始水域中,阿图姆(Atum)神诞生。阿图姆通过自我繁殖,先吐出舒(Shu,空气之神),再咳出泰芙努特(Tefnut,湿气女神)。舒和泰芙努特结合,生下了盖布(Geb,大地之神)和努特(Nut,天空女神)。盖布和努特又孕育了奥西里斯(Osiris,冥王、农业之神)、伊西斯(Isis,魔法女神、奥西里斯之妻)、赛特(Seth,混乱之神)、奈芙蒂斯(Nephthys,丧葬女神) 。后来,拉(Ra)神成为创世主,他被视为阿图姆的化身,从原始水中升起,创造了世间万物。
    根据赫里奥波利斯创世说这一体系,进一步梳理古埃及的诸位神,以及其中的关系:
    古埃及神话中,伊西斯是核心女神之一,其家庭关系紧密围绕奥西里斯神话体系展开,构成了埃及神话中最经典的家庭悲剧与重生叙事。
    一、父母:盖布与努特(大地与天空之神)
    盖布(Geb):大地之神,伊西斯的父亲,形象为躺在地上的男性,身体覆盖植物,其与努特的结合孕育了埃及神话中的主要神祇。
    努特(Nut):天空之神,伊西斯的母亲,形象为覆盖大地的女性,身体被星辰点缀。根据神话,努特因被太阳神拉诅咒无法在一年内生下孩子,最终在智慧神托特的帮助下,于新年间隙生下了四个孩子。
    二、兄弟姐妹:奥西里斯、塞特、奈芙蒂斯
    伊西斯与三位兄弟姐妹形成了紧密的家庭网络,且存在神话中常见的兄妹通婚 设定:
    奥西里斯(Osiris):伊西斯的哥哥与丈夫,冥王与丰饶之神。他是埃及神话中的关键人物,被弟弟塞特谋害后,伊西斯通过魔法复活了他,并生下儿子荷鲁斯。    
    塞特(Set):伊西斯的弟弟,沙漠与混乱之神,奥西里斯的死敌。他因嫉妒奥西里斯的统治而将其杀害,后与伊西斯的妹妹奈芙蒂斯结婚。
    奈芙蒂斯(Nephthys):伊西斯的妹妹,黑夜与亡灵之神,塞特的妻子。她在神话中常与伊西斯共同出现,曾协助伊西斯寻找奥西里斯的遗体。
    三、配偶:奥西里斯(冥王与重生之神)
    伊西斯与奥西里斯的婚姻是神话的核心:
    两人结合象征着秩序与丰饶的结合,奥西里斯作为法老的化身,伊西斯则代表王后的守护力量。
    奥西里斯被塞特分尸后,伊西斯通过魔法将其尸体拼凑并复活,成为复活与母性的象征,这一过程也体现了伊西斯作为魔法女神的能力。
    四、子女:荷鲁斯(天空与王权之神)
    荷鲁斯(Horus):伊西斯与奥西里斯的儿子,形象为隼头人身,是埃及法老的守护神。
    神话中,伊西斯在奥西里斯死后通过魔法受孕生下荷鲁斯,随后带着他躲避塞特的追杀,在三角洲地区将其抚养长大。荷鲁斯成年后与塞特争斗,最终夺回王权,象征着秩序对混乱的胜利。
    五、其他相关亲属:阿努比斯(部分神话版本)
    在少数神话版本中,伊西斯的妹妹奈芙蒂斯曾伪装成伊西斯与奥西里斯结合,生下阿努比斯(Anubis)—— 亡灵与木乃伊之神。因此,阿努比斯有时也被视为伊西斯的 “养子” 或关联亲属。
    六、儿媳:哈索尔(爱与美之神,荷鲁斯的配偶)
   哈索尔是荷鲁斯(伊西斯与奥西里斯之子)的妻子,因此成为伊西斯的儿媳。在部分神话版本中,她也被视为太阳神拉的女儿,形象为牛头人身或头戴牛角太阳盘的女性,象征爱、美、音乐、生育与自然丰饶。
    荷鲁斯与哈索尔的结合象征着王权与神性的完美统一 —— 荷鲁斯代表法老的世俗统治,哈索尔则以爱神与母亲神的身份,赋予王权神圣的生育力与民众的爱戴,这种关系强化了伊西斯家族作为王权核心的神话逻辑。
    哈索尔与伊西斯常被视为母性与女性力量的不同面向:伊西斯以复活与守护为核心,哈索尔则以生育与滋养为特质。在部分仪式中,两者甚至被视为同一女神的不同形态,如伊西斯 – 哈索尔复合神。
    在荷鲁斯与塞特争夺王权的神话中,哈索尔曾协助荷鲁斯,以其魅力与智慧化解危机,体现了家庭内部的互助关系。
     上述关系,可列成以下图表,更清晰明了:
盖布(大地) + 努特(天空)
                       ↓
┌────────┬────────┬────────┬────────┐

奥西里斯       塞特              伊西斯          奈芙蒂斯
(丈夫)  (弟弟)         (自己)      (妹妹)
└───────┼────────┘
                 ▼                                              ▼
                荷鲁斯(儿子)              阿努比斯(外甥/养子)
                ▼
                哈索尔(儿媳)

    塞特杀害奥西里斯的过程是古埃及神话中最著名的悲剧之一,也是奥西里斯复活与荷鲁斯复仇叙事的核心。这一事件不仅解释了死亡与重生的循环,还奠定了埃及王权合法性的神话基础。以下是根据《亡灵书》《伊西斯与奥西里斯》等文献整理的详细过程:
    一、谋杀的动机:嫉妒与权力争夺
    塞特的嫉妒:奥西里斯作为兄长,继承了埃及的统治权,教导人类农业、法律和宗教。他的妻子伊西斯协助他治理国家,两人深受人民爱戴。塞特作为沙漠与混乱之神,嫉妒奥西里斯的威望,渴望篡夺王位。
    神话中的矛盾:塞特代表无序力量(Isfet),而奥西里斯象征秩序(Maat)。两者的冲突被视为自然规律(如尼罗河泛滥与干旱)的隐喻。
    二、精心策划的谋杀:黄金棺材之诱
    塞特伪装成友善的兄弟,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奥西里斯和其他神祇参加。席间,他展示了一口华丽的黄金棺材,宣称将把它送给第一个能完美躺进去的人。
     塞特事先秘密测量了奥西里斯的身体尺寸,确保只有他能刚好契合棺材。当奥西里斯躺进去后,塞特立即盖上棺盖,用铅水密封,并将棺材扔进尼罗河。这一行为象征着混乱力量对秩序的吞噬。
    三、伊西斯的追寻与塞特的暴行
    伊西斯得知丈夫遇害后,化身为一只鸟,四处寻找棺材。她最终在比布鲁斯(今黎巴嫩)海岸发现了被冲到岸边的棺材,并将其藏在芦苇丛中。
    塞特得知伊西斯找回了棺材,愤怒地找到它,并将奥西里斯的尸体切成 14 块(一说 42 块),分散扔在埃及各地,试图彻底摧毁奥西里斯的重生可能。
    四、伊西斯的魔法与奥西里斯的复活
    伊西斯在妹妹奈芙蒂斯的帮助下,走遍埃及寻回奥西里斯的碎尸(除了被鱼吞食的生殖器,后用替代品补齐)。她用魔法和泪水将尸体缝合,并通过翅膀扇动的气流使奥西里斯短暂复活,成功受孕生下荷鲁斯。
    复活后的奥西里斯无法重返人间,转而成为冥界的主宰,负责审判死者的灵魂。这一转变标志着死亡并非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再展开说说塞特,做为古埃及神话中极具争议性的神祇,其形象与神职贯穿了埃及宗教的核心矛盾。可从多维度解析塞特的复杂性:
    一、独特的兽首人身形象与象征
    塞特的头部被描绘为一种未知动物,称为塞特兽,长鼻、方耳、分叉尾巴。这一形象可能融合了沙漠动物,如鬣狗、驴的特征,象征其与荒芜环境的联系。
    与塞特关联的颜色是红色和黑色,红色代表沙漠、干旱与混乱,黑色偶尔与冥界关联,但更多与奥西里斯的绿色(重生色)形成对比。
    手持安卡与权杖,这一符号暗示塞特对生死的双重掌控。
    在战争场景中,塞特常被描绘为驾驶战车、手持长矛的战士,象征军事力量。  
    二、神职演变:从守护神到反派
    早期的正面形象:在赫里奥波利斯创世神话中,塞特是盖布(大地)与努特(天空)的儿子,与兄长奥西里斯、姐姐伊西斯共同构成宇宙秩序的一部分,被视为 混沌的驯服者,协助拉神对抗巨蛇阿佩普(Apep)。古王国时期,塞特被奉为法老的战争守护神,象征对敌人的征服力,比如第五王朝法老萨胡拉的名字中就包含了塞特元素。
    中王国后的负面化
    随着奥西里斯崇拜的兴起,塞特逐渐被塑造成秩序的破坏者,被贴上了弑兄者的标签。其谋杀奥西里斯的故事成为埃及神话的核心叙事,其形象也与外族入侵者如希克索斯人绑定,被视为叛逆者。
    掌管沙漠、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代表与尼罗河绿洲对立的红色土地即沙漠,成为了混乱与风暴之神。
    三、神话中的核心冲突
    塞特因嫉妒兄长的统治,设计将奥西里斯诱入棺材并分尸,象征混乱对秩序的挑战。这一行为被视为恶的起源,但也被解释为宇宙平衡的必要环节 —— 死亡是重生的前提。
    塞特与侄子荷鲁斯展开了长达 80 年的战争,争夺埃及王权。这部分接下来再展开细说。
    四、文化中的矛盾性
    受善恶二元论的局限塞特并非纯粹的恶魔,而是埃及人对自然与社会矛盾的具象化。沙漠虽代表荒芜,也是资源的来源;战争虽带来破坏,也是维持秩序的手段。在《争端之书》中,塞特与荷鲁斯的辩论体现了古埃及对正义与权力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古埃及的部分庆典中,人们通过模拟塞特的失败来祈求秩序;但在抵御外敌时,又会向他献祭以获取力量,这是人仪矛盾的体现。
    在埃及东部沙漠与西奈半岛,塞特长期被奉为地方主神,塔尼斯(Tanis)城的居民视其为保护神。

    下面展开荷鲁斯为父复仇并夺回王位的过程
    这是古埃及神话中最核心的叙事之一,其情节充满戏剧性与象征意义,深刻影响了埃及的王权观念与宗教信仰。以下是根据《荷鲁斯与塞特的争斗》《亡灵书》等文献整理的详细过程:
    一、童年与成长:在隐秘中积蓄力量
    母亲的保护
    荷鲁斯出生后,伊西斯为躲避塞特的追杀,带着他藏身于尼罗河三角洲的芦苇丛中。传说塞特曾多次派蛇虫猛兽袭击他们,但均被伊西斯的魔法击退。
    荷鲁斯在艰苦环境中长大,学会了狩猎、战斗与魔法,为复仇做准备。
    神使的启蒙
    智慧神托特成为荷鲁斯的导师,传授他法律、计谋与治国之道。
    战神孟图赐予荷鲁斯武器与勇气,使其成为强大的战士。
    二、复仇的序幕:与塞特的初次交锋
    尼罗河上的对决
    成年后的荷鲁斯与塞特首次正面交锋,化为河马在尼罗河中激战。塞特试图淹死荷鲁斯,伊西斯因担心儿子安危,用鱼叉攻击塞特,反而被荷鲁斯责备,因为荷鲁斯在意的是王权的神圣性,不想受私情影响。
    此战未分胜负,但标志着荷鲁斯正式向塞特宣战。
    关键创伤:荷鲁斯之眼的失落
    在另一次关键战斗中,塞特突然咬住荷鲁斯的左眼,将其生生扯出并撕成七片。
    这一创伤具有双重象征:
    1、月相变化:左眼代表月亮,碎片散落解释了月缺现象。
    2、治愈之力托特用魔法将碎片重新拼合,修复后的眼睛成为象征治愈与保护的乌加特之眼(Eye of Horus),并衍生为埃及最重要的护身符。
    三、众神议会的审判:合法性的争夺
    八次审判的僵局
    拉神主持了八次审判,让荷鲁斯与塞特陈述各自的王位继承权。塞特主张 “兄长优先”,荷鲁斯则强调 “子承父业”。
    众神分裂:支持塞特的有努特(天空女神)、涅伊特(战争女神);支持荷鲁斯的有伊西斯、托特、孟图。审判陷入僵局。
    伊西斯的计谋与拉神的转变
    伊西斯化身老妇向拉神哭诉塞特的暴政,动摇了拉神对塞特的支持。
    拉神曾一度偏袒塞特,甚至派哈索尔屠杀人类,但最终在托特的劝说下,承认了荷鲁斯的合法性。
    四、终极考验:象征与现实的双重胜利
    船只竞赛的隐喻
    塞特用花岗岩制造船只,荷鲁斯则用雪松木造船并涂成黑色。比赛中,塞特的船因太重沉没,他嫉妒之下化为鳄鱼攻击荷鲁斯,却被击败,象征荷鲁斯的智慧(木制船)战胜塞特的蛮力(石制船)。
    精液之战的象征
    塞特试图通过同性恋行为玷污荷鲁斯的神性,但荷鲁斯将塞特的精液洒在地上,使其长出莴苣。伊西斯设计让塞特吞下荷鲁斯的精液,托特通过魔法证明荷鲁斯的精液在塞特体内,象征其胜利。
    五、王权的最终确立
    塞特的失败与放逐
    拉神命令塞特将王权交给荷鲁斯,但塞特拒绝,引发最后一战。荷鲁斯在盖布(大地之神)与孟图的帮助下,击败塞特并割下其睾丸(一说阉割)。
    塞特被放逐到沙漠,成为混乱之神,但其部分神职如对抗巨蛇阿佩普仍被保留,象征秩序对混乱的驯服而非消灭。
    荷鲁斯登基与宇宙秩序的重建
    荷鲁斯成为埃及法老,建立了 “法老=荷鲁斯化身” 的传统,王权由此获得神圣合法性。
    奥西里斯则永久统治冥界,形成 “生者-法老(荷鲁斯-死者(奥西里斯)” 的三元宇宙秩序。
    六、神话的深层意义
    自然与社会秩序的隐喻
    荷鲁斯与塞特的战斗象征尼罗河绿洲(秩序)与沙漠(混乱)的永恒对立,以及农业文明对游牧文化的征服。
    月相变化(荷鲁斯之眼)与季节循环(奥西里斯的生死)被整合进同一叙事体系。
    王权合法性的构建
    通过荷鲁斯的胜利,古埃及确立了子承父业的世袭制,取代早期的兄终弟及制。
    法老需同时具备荷鲁斯的神性与奥西里斯的道德,形成政教合一的统治模式。
    道德与人性的反思
    荷鲁斯的复仇并非单纯的暴力,而是通过法律辩论、智慧考验与神圣裁决完成,体现了古埃及对正义的理解,秩序需通过合法程序重建。
    荷鲁斯的复仇故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神话,更是古埃及人对宇宙秩序、社会结构与道德伦理的系统阐释,其影响贯穿了埃及文明的三千年历史。

    在古埃及神话中,荷鲁斯的眼睛修复过程与乌加特之眼的命名蕴含深刻象征意义,下面是结合神话文本与考古证据进行的详细解析:
    一、眼睛修复的具体过程
    1、碎片收集
    智慧神托特化身为朱鹮,在埃及全境寻找被塞特撕碎的左眼碎片。
    文献记载碎片散落在七个地方(对应七重天或一周七天),托特用其神力将它们一一寻回。
    也有考古佐证,在丹德拉神庙的壁画中,托特手持金钩,从鳄鱼口中夺回最小的碎片。
    2、魔法重组
    托特使用两种核心法术:
    一是月神魔法:利用月光的治愈能量重塑眼球结构。
    二中语言魔法:吟诵《艾德夫咒语》(现存于艾德夫神庙铭文),将碎片粘合为完整形态。
    3、神力强化
    托特将自身的智慧与预言能力注入修复后的眼睛,使其获得三大功能:
    洞察真相:能看穿谎言与伪装。
    治愈力量:可驱散疾病与邪灵。
    预见未来:辅助荷鲁斯做出正确决策。
    二、“乌加特之眼” 的命名由来
    “乌加特”(Udjat) 意为 “完整的、未受损的”,强调眼睛从破碎到完美的转变。对比荷鲁斯受损的左眼(月亮),右眼(太阳)被称为 “拉之眼”,两者共同构成宇宙二元性。
    在神话叙事《荷鲁斯与塞特的争斗》中,托特完成修复后宣布:“此眼已重获完整(Udjat),将成为众生的守护者。”乌加特之眼因此成为了重生与保护的象征。
    三、扩展出的象征意义
    1、自然现象的映射
    月相变化:左眼的残缺与修复对应月亮的盈亏,埃及人认为托特每月重复修复过程。
    昼夜循环:右眼(太阳)与左眼(月亮)交替统治天空,维持宇宙秩序。
    2、数学与测量的隐喻
    乌加特之眼的各部分被用来表示分数:
    眼眶=1/2
    瞳孔 = 1/4
    眉毛 = 1/8
    眼角 = 1/16
    泪腺 = 1/32
    眼睑 = 1/64  
    这些分数的总和为 63/64,剩余的 1/64 被解释为托特补充的神力,象征知识的无限性。
    埃及人用乌加特之眼分数系统进行土地测量和药物配比,体现神话对实用技术的指导。
    3、医疗与护身符文化
    乌加特之眼做为护身符被广泛佩戴,用于抵御疾病与邪灵(如《埃伯斯纸草书》记载的眼病咒语),也用于保佑亡灵在冥界的旅程(常放置于木乃伊绷带中)。
    《莱顿魔法纸草书》中记载了用乌加特之眼图案进行占卜的仪式:“凝视此眼,可见过去、现在与未来。”
    言而总之,荷鲁斯之眼的修复不仅是一个治愈奇迹,更是古埃及人对宇宙规律、生命循环与知识体系的诗意表达。乌加特之眼作为这一过程的结晶,成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符号。

    梳理完上述的这些神话,对埃及的神庙参观,思路会清晰许多。
    下面进入埃德夫神庙的正题:
    埃德夫神庙是埃及保存最为完好的神庙之一,始建于托勒密三世统治时期的公元前 237 年,直到托勒密十二世统治时期的公元前 57 年完工,历时 180 年,主要供奉鹰头人身的天空之神荷鲁斯,因此也被称为荷鲁斯神殿。
    关于神庙,最初的规划是一座规模较小的神庙,朝向也不同。在现有神庙的东侧发现了废弃的塔门,上面的文字表明,在新王国时期,拉美西斯一世、塞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都曾计划在埃德夫建造神庙。
    罗马时期,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于公元 391 年颁布法令禁止偶像崇拜后,神庙作为宗教遗址被遗弃,许多铭文被抹去,内殿的天花板也被熏黑,可能是为了破坏多神教信仰而故意纵火的结果。被弃置后,埃德夫神庙逐渐被掩埋在 12 米深的沙土和尼罗河沉积物下,而当地居民亦直接的在埋藏着神庙的土地上兴建家园。
    直到1798 年,法国远征队来到埃及,偶然发现了神庙塔门的顶部,这是埃德夫神庙重见天日的开端。但此时,神庙的大部分仍被深埋地下,不为人知。1860 年,对古埃及文化极感兴趣的法国埃及学家奥古斯特・马里埃特(就是那个埃及国家博物馆的主要创建者)经当地允许后,开始了神庙的发掘工作。通过勘测,逐渐揭开了神庙的全貌,发现整座神庙面积约为 8400 平方英尺,从塔门至北面尽头的墙壁长度超过 150 英尺,塔门高 36 米等。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了神庙内的地下室,并且地下室中尘封已久的东西保存完好,其中包括在桌案上摆放的一摞莎草纸文献,即《莱丁纸草》。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埃德夫神庙这座保存完好的古埃及神庙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得以重见天日。

    忽然,人群隐退,神庙的塔门区域干干净净、安安静静。
 
    抓紧拍纪念照。

    但其实,游客还是不少的,想与塔门完成更近的合影,便要与众游客同框。


    高大的塔门,很具代表性。
    是否发现,此时的塔门与上一篇的康翁波神庙塔门非常相像?埃德夫神庙的修建时间晚于康翁波神庙,年代比较接近,所以照抄照搬的情况应该是有的吧。
    塔门浮雕中刻画的,也是法老在荷鲁斯、哈索尔等神祇面前的场景,展示法老向神祇献祭、祈祷的画面。法老被描绘得身材高大,以凸显其在人间的至高地位,同时也表明法老的权力是神授的,以此来强化法老统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

 
    同样,左下角的法老,也是手提着装满俘虏的袋子。
    右侧人物则是荷鲁斯和哈索尔。

    上排的法老和神,还是从姿势判断,神坐着,法老站着。

    鹰翼太阳盘在埃及的神庙中屡屡出现,埃德夫神庙的这个,则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主体是一个太阳圆盘,圆盘两侧展开巨大的鹰的翅膀,两侧是眼镜蛇(常为瓦吉特女神的象征形态 )。
    展现的是庄严、神圣的氛围,传达的是宏大的守护力量。
 
   塔门入口两侧,置有以黑色花岗岩雕成的荷鲁斯鹰像。
   左侧的一尊头顶戴有双冠,融合下埃及的红冠与上埃及的白冠元素。

    右侧的一尊重在鹰的凝视,寓意洞察世间、驱散邪恶,鹰爪下的小型人像可能是法老,象征荷鲁斯对王权的庇护。

    埃德夫神庙的建筑布局有着严谨的规制,外柱厅是进入神庙后的重要空间,通常是举行宗教仪式和活动的场所。

   还是紧跟着欧沙达,听讲解。
   下图浮雕呈现的是荷鲁斯圣船游行仪式,在古埃及宗教仪式中,圣船是神祇移动的圣所,用于承载神龛游行。船中央的封闭结构即为神龛,象征荷鲁斯的临时居所,只有祭司能触碰,体现神的不可直视与神圣性。
    上方的双翼鸟,则是荷鲁斯神,双翼展开寓意守护圣船、庇佑仪式。 

    圣船旁边的小型人物,做牵引、侍奉的动作,代表人间对神祇的尊崇,呼应法老即荷鲁斯人间代理人的神学体系。
    古埃及每年会举办荷鲁斯节,核心环节是祭司将荷鲁斯神像请入圣船,沿尼罗河 神庙区域游行。民众则沿途朝拜,借神的移动获得祝福,强化神与人间的联结。
     浮雕正是这一仪式的视觉化记录,把动态的宗教活动凝固在石墙上,成为古埃及宗教生活具象化的证据。

    圣船,有时会在尼罗河上,有时上岸,而上岸后,显然是要人来抬着。欧沙达讲到了抬圣船的人员数量,24或26个人,具体是出于什么讲究,记不起来了。
    这些都是古埃及宗教仪式+神权叙事的典型浮雕,用圣船、荷鲁斯、祭司等元素,讲述人神互动的核心信仰,是埃德夫神庙作为荷鲁斯圣地的重要文化物证。

    浮雕中,自然也少不了圣甲虫(蜣螂)古埃及称圣甲虫为凯布利(Khepri),凯布利是黎明的太阳神,负责每日重启太阳,赋予生命希望与新生。因为圣甲虫推粪球的行为,被类比为太阳神推动太阳东升西落、循环重生,象征宇宙永恒运转、生命轮回,所以成了太阳神的化身,代表创世与重生
    看过埃及展尤其是木乃伊的,都知道这个圣甲虫。

     埃德夫神庙的内柱厅,是埃德夫神庙建筑中较为庄严神圣的区域,柱子高大又精美,柱头呈现出纸莎草花盛开的造型,柱身上刻满了象形文字和浮雕,内容多与古埃及神话、宗教仪式以及法老的功绩相关。
    顶部被烟熏过的痕迹明显,原因在上方文字中有所提及,此时不再赘述。

    下图更明显。

    内柱厅的浮雕,需要打着光看。
    下图的一组大型浮雕,核心围绕荷鲁斯神与法老的神权互动展开。

    荷鲁斯向法老递出权杖或类似法器,法老恭敬承接,展示荷鲁斯神与法老的权柄授予场景。

    这一组,也是埃德夫神庙保存完好的强有力证明。

    正是这些人神互动的神圣瞬间,让信徒相信法老与荷鲁斯同在,以难搞宗教秩序的稳固。

   下图,还是与圣船相关的部分。

    埃德夫神庙的塔门和外柱厅之间,还有着长长的通道。
    通道两侧,是高大的墙壁,主要由砂岩建造而成,刻满了象形文字和浮雕,这些浮雕和文字通常描绘古埃及的神话故事、宗教仪式、法老的功绩以及与荷鲁斯神相关的传说等内容,是古埃及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直观体现。

    而此时的通道,显然不仅仅是一个通行空间,更是展示古埃及艺术与文化的长廊,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古埃及文明的魅力,近在眼前的这些精美雕刻中。

    下图浮雕中呈现的古埃及神祇与法老,鹰头的荷鲁斯标志最明显。 

    下图浮雕中呈现的,还是古埃及神权家族与王权秩序。
  

   下图的浮雕,居中的三个人头戴混乱象征的毛发,是古埃及神话中对抗秩序的势力如塞特的追随者、敌人或罪人的典型标识,手持农具或武器,姿态卑微,等待神的审判。

    这部分场景分多重展现,可能是在讲一个经典事件。

 

    下图浮雕中展现的,是古埃及宗教献祭与神权祈福的场景,人物穿着古埃及传统裙装,头戴 仪式头饰,法老戴王冠,祭司戴假发或头饰 ),双手托举供品盘
    供品,丰富多样,其中的瓶瓶罐罐象征尼罗河圣水、美酒、香水这些代表洁净,愉悦神祇之物。

  
    下图,上层为供品盘,有瓶罐、圆碟、蛋形物,可能是香水、圣水、面包、蛋等等古埃及献祭的典型洁净 和丰饶的物品。象征向神祇献上人间最珍贵的资源,祈求神的庇佑,如丰收、健康、胜利。
    下层圣蛇,立于莲花之上,寓意神的守护力量圣蛇借纯净载体莲花降临人间,呼应古埃及神-自然-人的联结信仰。

    下图中的浮雕,展现的是古埃及农业丰饶与神权祝福的场景,分三层:
    最上层的椭圆形框代表王名圈或神庙符号,王名圈下方的网格状建筑代表粮仓或神庙仓库,象征神佑下的物资储备和丰饶保障,下层的麦穗或纸莎草代表尼罗河文明的核心——农业。
    这些元素,都是在把农业祈愿转化为永恒的神之契约,让丰收祝福超越季节,持续生效。

   下图浮雕中呈现的,是古埃及神权护佑农业与狩猎的场景。
    核心人物是法老或祭司,身着古埃及裙装,头戴圣蛇头饰,双手托举供品盘。
    供品上层是农作物,中层是动物,可能是狩猎成果或献祭牺牲,下层的猎犬意在强化狩猎场景,呼应古埃及农业+狩猎的生存模式,传递神佑生存资源。

    下图浮雕中呈现的,中古埃及神权主导的丰收与庆典场景。
    其核心角色是女神或法老,身着古埃及传统服饰,头戴双羽+圣蛇头饰。
    场景中包含了大量元素,代表手都是丰收与庆典符号。有成排的麦穗、纸莎草等农作物,在满载酒罐和果实的贡品船,贡品船由飞鸟围绕,象征神佑护下的万物欢腾,下层的民众成列朝拜,动物也是丰饶、纯洁的象征。

    浮雕中的内容不同,但表现的都是同一个内容。

    都是宗教的一种表达方式,支撑民众对美好的向往。

    看多了,也有了一定的判断力,比如下图中人物头戴的是上埃及的白冠,单一的高锥状符合上埃及王冠的特征。

 
    下图浮雕上的图案,呈现出成串、聚集且圆润的颗粒状,刻画的大概率是葡萄。在古埃及,葡萄及葡萄酒是较为重要的物产,一方面可用于日常饮食,另一方面在宗教仪式中,葡萄酒也常作为祭品献给神祇 。埃德夫神庙的浮雕多反映宗教、生活等场景,刻画葡萄符合其文化和宗教用途。

    下图浮雕中呈现的,是古埃及荷鲁斯神与法老的神圣航行场景。
    古埃及人相信太阳船每晚穿越冥界,次日重生,荷鲁斯作为天空 / 王权神,这种场景象征神的宇宙航行,荷鲁斯引领秩序,驱散冥界混乱。而从政法维度来看,法老与荷鲁斯同船,等于法老参与了神的宇宙任务,依然是在强化王权的合法性。

   通道中展示的内容太多太丰富了,只能挑一些角度,草草拍摄,回家再慢慢看,比如此时,一边看一边翻资料,巩固、强化并深度解读其中的内容。

    通道,绝对不简单只是通道。
    更是时间带来的震撼感,是文明传承的厚度,是信仰的力量,以及令人惊叹的技艺和艺术。
    站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与宏大的文明前,强烈意识到个人在时间与人类文明长河里的渺小。那些古埃及人早已消逝,但他们的创造仍在诉说着故事,让人谦卑,懂得敬畏历史,敬畏人类的集体智慧。
 
    随着欧沙达的讲解结束,留给我们的自由活动时间,又是切回到了不知具体看什么的混沌状态,感觉路线都是重复的。

 
    此时拍照倒是自由的,不必跟欧沙达的节奏,喜欢哪里就多拍拍。

    回到外柱厅,日光变高了,也变暖了。
    游客,也更多了。

    从塔门的里侧,再看塔门,依然是熟悉的那些内容。
 
    塔门外,也有一些残墙,印证着古埃及人生活的一部分。

    历经岁月侵蚀,部分建筑构件出现破损,但依然能从中领略到埃德夫神庙昔日的宏伟壮观以及古埃及建筑艺术的魅力。

    也看到类似于城墙或房屋墙壁的土砖堆迭,可能是周边的附属建筑或其遗址保护性建筑的一部分。

    结束神庙的参观,要找回我们的马车夫,穿着都是典型阿拉伯人的长袍。

    对这个人种,充满了好奇。

    重回马车上,在自由的日光之下,自由地奔跑,在埃及这块充满了古老气息的土地上。

    同样是坐马车,此时的感触可以有很多。
    除了珍惜,还是珍惜。

    回到游轮上,九点半多。
    去餐厅,也不知吃的是早餐还是午餐。

    游轮上还有个迷你的商店,其中也有金饰品,也近前细细看看。

    回到房间,推开门的一霎那,立马跳了起来,竟然有猴子跑进了房间。

    每个房间里都多了猴子。

    不过是一条浴巾,却通过折叠和位置摆放,将猴子天性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工作人员也太有才了。

    此时,必须合影,并亮出我们的家庭服,爱心是亮点。

   游轮继续开去,向着下游方向前行。

    闲暇的下午,以拍照填充,晒晒我们的游轮。
    甲板上,是有游泳池的,摸了摸水温,不高,也不见有人入水,但借来当背景还是可以有的。

    红色是真的亮眼啊,一团人在哪儿铺开,哪儿都亮得晃眼。

    假的沙滩、草地,也能假出度假感来。

    呼呼啦啦地,只有中国大妈才能如此声张,哈哈哈~~~

    甲板上的所有场景,都一一拿下~~~

    因为这是在尼罗河上,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无比珍贵的这一次。

   珍惜,也要有珍惜的方法,姐妹才是真的姐妹。

    天气好,阳光好,气温舒适,心情美丽。
   来埃及,尼罗河游轮是要体验的,不然一定不全面。

    游轮行驶了没多会儿,就停了下来,导游早交待过了,要通过伊斯纳水闸,要排队,要等候。
    伊斯纳水闸位于尼罗河干流上的伊斯纳镇处于卢克索以南大约 50 公里、阿斯旺以北约 180 公里的位置。
    伊斯纳镇是埃及重要的农业产区,周围是肥沃的尼罗河谷地,盛产甘蔗、棉花等农作物。远远地看往镇上,其繁华程度可窥一二。

    

    伊斯纳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港口,侧重于旅游和区域内的小型物资运输,是尼罗河游轮的重要停靠点,往返于阿斯旺和卢克索之间的游船都会在此停靠,每年接待大量乘坐尼罗河游轮的游客。

    伊斯纳及周边有许多著名的考古遗址和景点,如库努姆神庙,可惜我们此行并没有安排这处神庙。

    民居,也像开罗一样,呈现未封顶的在建工程样式。


     因为所有的船只经过都要停留,所以,这里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集市。

    五颜六色的小船出现了。

    感觉情绪还没准备好,集市就开始了。

    发现水面上的船时,人还在甲板上。

    看到游客的张望,也无需多问,货物就被塞在袋子里掷了上来。
    投掷绝对精准,保证不会掉到水里去。
 
    在甲板上还好说,毕竟范围大,但透过窗口掷,对精准度的要求就更高了。

     
    只要窗子是开着的,只要人站在窗前,就会有货物投掷进来,不接也得接着。

    远处是等待通过的水闸,近处是贩卖商品的小船,镜头一再切换,哪一个都不想错过。

    当尼罗河游轮靠近伊斯纳水闸,船速放慢等待过闸时,小贩们便会划着五颜六色的小船迅速围拢过来。
    小船上通常有两人,一人划桨保持船只稳定,一人负责推销商品。

    场面可谓热闹。

    换个角度,看另外的游轮,场面表达得更为真切。

    小贩们会用娴熟的手法将商品精准地抛上游轮,供游客挑选。
 

    交易规则简单而又独特,如果游客看中商品就留下并把钱塞进货物袋里扔回给船夫;若不喜欢则直接将商品扔回去即可,即便掉进水里也没关系。
    商品种类主要是纺织品和手工艺品,包括有各种颜色鲜艳、图案精美的桌布、毛毯、披巾和围巾等。这些纺织品大多采用当地优质的长绒棉制作,质地柔软,纱支细密,印染的图案多为古埃及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花鸟鱼虫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抛给我们的都是这样的纺织品,感觉用不上,所以很是愧疚地都给扔了回去。

    看热闹的同时,也到了规定的午饭时间,简食之。 

    饭毕,继续等待游轮通过水闸,虽进展缓慢,但并不是完全没有。

   伊斯纳闸的通行原理与大多数船闸类似,是基于连通器原理来实现船只在不同水位之间的通行。
    针对我们下行的情况,先将上游闸门打开,让船只驶入闸室。此时闸室内的水位与上游水位相同。船只完全进入闸室后,关闭上游闸门,然后通过闸室底部的排水系统或其他控水设施,将闸室内的水逐渐排出,使闸室内的水位缓慢下降,直至与下游水位齐平。最后打开下游闸门,船只就可以驶出闸室,进入下游河道了。
    先通过上游闸门。

    经过上游水坝。

 
    通道的宽度,刚好供游轮通过。
 
    再回身,看到后面的其他船只,也在慢慢进入水道。

    一般,水闸每次通过两艘游轮,从船只进入闸室到完成水位调整并驶出闸室,最快一个小时。
    但如果游轮多,等候时间就要更久,具体有多久,谁也说不出来。

    所以,水上市场依然热闹着。

    坐观游轮的通过,既然等多久谁也不知道,那就慢慢来呗~~~

    终于,等到下游闸门打开。

    我们的游轮从中驶出,到了下流水面。

    紧跟着,另一艘游轮也驶出来。

    水上集市也因此彻底结束,接下来的时间,完全可以自由打发。

    主要是看尼罗河以及两岸的自然风光,大景。

    随意傍晚的来临,天上的云开始成了主角。

    恣意而又张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喜欢这时候的甲板,而不是留在房间里。

    光线一点点变暗,黄昏来临。

    日落的一刻,有云层遮挡,只见隐约的太阳轮廓。

    却有漫天的红,如同剧烈的燃烧。

    天空连着河面,都在燃烧。
 
    飞鸟,列着队,不时闯入这片火红之中。

 
    瑰丽的天空,缓慢流淌的尼罗河水和厚重的大地,都是埃及这块土地上的原始状态,几千年前的祖先,也从一样的视角,一样地仰望着啊~~~

    尼罗河,给了快门最美的一刻,给了旅人想要的这一刻。

    美到极致的这一刻,必是无比珍惜的这一刻。

    记录下这一刻,幸福远远不止这一刻。

    然后,又到了晚饭时间。
    写在所有人脸上的笑容,都在说明我们享受和满足。

    吃的东西,每餐都有换样,口味可以接受,营养足够丰富,材质八九不离十。

 
    晚饭后,酒吧里还有表演,也跟过去看了看热闹。
    表演者只有两位,第一位是美女,表演肚皮舞,又称东方舞 。
    这是一种带有阿拉伯风情的舞蹈形式,以腹部、胯部和臀部的快速抖动、摆动和旋转为主要特点,同时配合手臂、肩部和胸部的动作,舞姿优美且富有韵律。舞者身着色彩鲜艳、装饰华丽的服装,配有亮片、珠子和流苏,上身的紧身胸衣凸显身材曲线,胸部是真的丰满,下身的短裙,方便舞者大幅度舞动胯部。
     音乐是阿拉伯风格的,节奏丰富多变,有慢板、中板和快板等不同节奏,舞者根据音乐节奏变化,展现出或优雅或热情奔放的舞蹈动作。乐手有两位,简单的两件乐器,敲敲打打间,营造出浓郁的阿拉伯音乐氛围。

    第二位表演的,是男演员,表演的是苏菲舞,也称旋转舞。
    苏菲舞是一种具有深厚宗教和文化内涵的舞蹈形式,属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派别苏菲派的一种宗教仪式,在埃及等中东国家较为常见。
    苏菲舞起源于 13 世纪的土耳其科尼亚,由苏菲派诗人、哲学家鲁米创立。鲁米通过旋转这种方式来达到与神的沟通和合一,寻求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升华。后来,这种舞蹈形式逐渐传播到中东和北非地区, 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埃及,以游客的身体看到,是很正常的。
    舞者在舞台上,持续性地进行旋转动作,通过旋转来进入一种冥想和出神的状态,象征着宇宙的循环以及灵魂围绕真主的旋转。旋转时, 舞者的身体保持平衡,同时配合手臂和身体的姿态变化,表达接受神的赐福等宗教。
    想说的是,这个人可真能转啊,一转就不停下,就算中间换道具,换动作,也不停下来。

    舞者头上一般会戴黑色的帽子,穿着色彩鲜艳且宽大的被称为腾尼克的长袍,这种长袍在旋转时会像裙摆一样飞扬起来,形成绚丽的视觉效果,长袍上装饰有亮片和灯带,在旋转中更加夺目。
   伴奏的还是那两位,
音乐节奏由慢到快,营造神秘而富有韵律的氛围,帮助舞者和观众更好地进入宗教和艺术的情境中。

    舞者身上的长袍,其实不止一层,转着转着,最上面的一层分离出来,一点点向上,直至从头上脱下。

    脱完一层,再脱一层,都是在转动中完成的。
    还是转着,脱去的长袍变成了婴儿,抱在怀里,舞者神态温柔慈祥,向所有的父母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埃及的每一天,都被塞得满满的,尽管人在游轮上。

阅读(157)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