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连接的三国 · 奥地利篇】 D5(下),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

0

    D5,2025年7月23日,继续维也纳的行程,分三段, 第一段是纳旭市场、圣卡尔教堂和阿尔贝蒂娜博物馆,第二段是衣襟的金色大厅演出,第三段是自然史博物馆,行程依然被塞得满满当当

    继续第五日的行程,观看完衣襟在金色大厅的演出,时间还早,又腿着去了自然史博物馆。
    就是在艺术史博物馆对面的那家自然史博物馆。
    安排在差不多是行程的最后,是因为想着关于自然的内容大多雷同,不像对艺术那般更感觉兴趣、更觉独一无二。

    来这间博物馆,更主要是为了看建筑,建筑本身的艺术,才更稀缺。
    建筑主体采用新文艺复兴风格,融合了古典主义的对称美学与巴洛克的装饰细节。建筑长169米、宽70米,中央穹顶高64米,顶端矗立着5米高的太阳神赫利俄斯青铜像,象征生命与光明。

    外立面以Zogelsdorf 石灰石覆盖,搭配来自里雅斯特的白色和红色石灰石立柱,营造出庄重而华丽的视觉效果。

    走进建筑内部,看60多米高的穹顶,又是强烈的震憾感。

    时间总是很仓促,匆忙记录下一些细节,其实是不够细致的,只是大概。

    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共设置了39 展厅,分布于两层空间,系统呈现自然科学的多元领域。按编号罗列如下:
    1-5号展厅:矿物学与岩石学
    1-4号展厅:以科学分类展示全球矿物标本,包括自然金、水晶、萤石等晶体,以及硫化物、硫酸盐等矿石。特色展项如117公斤的巨型黄玉、欧洲最大的欧泊石,系统呈现矿物的物理特性与地质成因。
    5号展厅:陨石厅
    世界最大陨石专题展,陈列1100 件标本,涵盖火星陨石、月球陨石及阿波罗任务带回的月岩碎片。还有互动设备撞击模拟器、3D 动画《太阳系起源》,以及陨石内部结构放大镜观测站。
    6-10号展厅:地质学与古生物学
    6-9号展厅:地球历史与化石
    展示从寒武纪到新生代的地层化石,包括菊石、三叶虫等海洋生物遗迹,以及猛犸象、剑齿虎等冰河时期动物的完整骨架。亮点为亚当猛犸象化石,其皮毛与肌肉组织保存状态罕见,生动呈现末次冰期生态。
    10号展厅:恐龙厅
    是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区域,陈列梁龙、异龙等巨型骨架。梁龙的修长身躯横跨展厅,异龙的锋利爪骨清晰可见;天花板悬挂翼展7米的翼龙模型,配合仿真植被营造史前森林氛围。2.1 亿年前的瑞士板龙化石,体长6-8米,揭示早期巨型植食恐龙特征。
    1
1-15号展厅:人类学与人类演化
    11-13 号展厅:史前史
    以旧石器时代的维伦多夫的维纳斯雕像为核心,展示冰河时期的工具、陶器及洞穴壁画复原场景。该雕像高11厘米,以夸张的身体比例反映原始生育崇拜。
    1
4-15 号展厅:人类进化
    通过化石、骨骼模型与多媒体设备,讲述南方古猿到智人的演化历程。观众可通过显微镜观察虚拟骨架分析年龄与疾病,或在变形站通过面部扫描模拟尼安德特人外貌。
    一层展厅的内容为生命多样性与微观世界:
    21 号展厅:微观世界
    通过显微成像技术与互动模型,揭示微生物的形态与生态作用。展项包括放大1000倍的细菌结构、真菌菌丝体动态演示,以及人体免疫系统的3D动画模拟。
    22-39号展厅:动物王国的演化
    22-28号展厅:无脊椎动物
    涵盖昆虫、蜘蛛、甲壳类等1000万件标本。亮点包括极乐鸟翼凤蝶、巨型椰子蟹,以及珊瑚礁生态系统复原场景。
    29-32 号展厅:脊椎动物
    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分类展示。非洲草原的大型哺乳动物标本采用动态姿态陈列,热带雨林展区通过仿真植物与鸟鸣音效还原亚马逊生态。
    33-39 号展厅:哺乳动物
    集中展示现存与灭绝物种,包括澳大利亚袋狼、褐喉树懒、南方象海豹等。斯特拉海牛骨架是全球仅存的27副该物种骨架之一,见证18世纪人类活动导致的物种灭绝。
     博物馆中还设有一些公共空间,包括数字化天文馆:配备直径1 米的穹顶屏幕,定期播放《宇宙的琴弦》《黑洞之旅》等沉浸式影片,结合科学讲解探索宇宙奥秘。虚拟展厅与线上资源:可在线浏览3000万件标本的高清影像,通过引导光线等互动游戏学习宝石光学特性。研究与教育中心:60余位科学家在此开展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研究,同时举办夜间探险、亲子工作坊等科普活动。
    这种分层布局,将无生命自然、生命演化与人类文明串联为完整叙事,既体现19世纪博物馆的启蒙精神,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科学知识的动态传递。

    先开始1-4号展厅的参观,第一时间的直观感觉是,这里的石头太多了。
    这1-4号展厅是矿物学与岩石学的核心展区,以严谨的科学分类、巨型标本和深厚的历史收藏而闻名。1号展厅以建筑石材为主题,陈列来自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的石灰岩、国家歌剧院的大理石等,甚至包括罗马万神殿和梵蒂冈的石材样本,将矿物学与全球建筑史直接关联。 1号展厅的建筑石材专题展是维也纳的独特创新,除本土石材外,还陈列了埃及金字塔的花岗岩、印度泰姬陵的白色大理石等,通过矿物学视角解读不同文明的建筑选择。例如,一块来自19世纪维也纳城墙的砂岩,标注其被用于博物馆地基建设,将城市记忆融入矿物展示。这种 “从维也纳看世界” 的叙事方式,使矿物学超越了单纯的自然科学范畴,成为连接人类文明与地球物质的纽带。
     2-4号展厅按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系统展示矿物,从自然元素到硅酸盐依次排列,与纽约 AMNH 的场景化展示或伦敦 NHM 的历史标本陈列不同,更注重知识的逻辑性传递。
    展厅中多件全球瞩目的矿物标本形成强烈视觉冲击。117公斤的巴西巨型黄玉是全球博物馆最大黄玉晶体之一,其原生状态完整保留了伟晶岩矿物的生长特征。4号展厅的光致发光矿物墙在紫外线照射下呈现如抽象画般的荧光效果,紫锂辉石、萤石等矿物的光学特性被转化为艺术体验,这种设计在其他博物馆较为罕见。此外,来自南美洲的16世纪的自然铋标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哥伦比亚祖母绿,更是体现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收藏传统,这些标本不仅是美学珍品,更是早期欧洲矿产资源探索的历史见证。
    与其他博物馆相比,维也纳的矿物展更强调科研价值。展厅中陈列着多个矿物物种的模式标本,是首次科学描述的原始样本,如18世纪发现的辉锑矿和自然铋,这些标本是矿物分类学的基石。部分展柜同步展示显微结构照片、X 射线衍射图谱等现代分析数据,例如通过电子探针揭示陨石的镍含量,解释其小行星母体的演化历史。这种将传统标本与科研成果结合的方式,使展览兼具观赏性与学术深度。
   如此巨量的石头面前,哪容一件件细看呢,就算是细看,也看不明白其中的奥妙,除了一边看一边拍图,好像也做不了什么~~~

    此时话不多说,全部用图片来解释吧:


    一边看石头,一边看博物馆内部的建筑,都很特别。

    个别石头的单体细节,也有拍照记录,选在此篇中罗列的,只是其中的少数:

    收集其中的特别之处。

    在化石展厅,已经分不清具体编号。

    动物植物的化石,都有陈列。

    很神奇的远古时代。

    也是无从想像的远古时代。

    被瞬间凝固的记忆,跨越万亿年,这其中的珍贵,自不必多言。

    关于鱼的化石,会格外多看几眼,因为格外的好感。

    通过这些化石,将远古的生命与如今年代相连接。

    来到有龙的展厅,觉得建筑规模受限了,陈列的龙骨也没想像中的多。

    人类学与人类演化展厅,痕迹明显。

    人类,这是多么神奇的物种,无所不能。

    有所想,有所行动,让这个世界得以重新塑造。

     在人类演化的展柜中,对应主题有知识的人
     展柜通过多件人类头骨化石,呈现不同演化阶段的形态、从约2000万年前到现代的时间轴跨度、文字说明与艺术化插图,系统讲述人类起源与发展。
    核心观点是非洲是人类的摇篮,智人从非洲向全球扩散;同时提及欧洲最早的人类化石,如罗马尼亚库奥佩洞穴约 4 万年前的遗存,以及早期艺术的诞生如何见证人类的自我反思能力。其中的手绘插图还原了原始人类进行艺术创作的场景,与头骨标本、地理分布等元素结合,生动呈现人类演化与认知发展的脉络。

    关于尼安德特人文化的展柜,主题为一种平等的文化
    展柜围绕 “尼安德特人是否具备与现代人类相当的文化能力” 展开探讨。尼安德特人曾广泛分布于欧洲至近东地区,约四万年前消失,其消亡或与智人迁入、末次冰期气候及种群规模等有关,而他们的文化是否具有类似现代人类的特质仍存争议。展柜中,右侧陈列着尼安德特人的骨骼化石,下方排列多个人类演化阶段的头骨标本以呈现形态变化,背景的时间轴、手绘古人类生活场景及分布地图,多维度还原了尼安德特人的生存背景,辅助展现相关学术探讨。

    下图两位祖先的形象,表情复杂,不便解读。

    在各展厅间辗转腾挪,脚步很忙,镜头也忙。

    必须对眼中所见进行图像化记录。
    自然史博物馆的内部,建筑细节极尽精致,金饰边框勾勒画框,墙面搭配大理石、浮雕与壁龛雕像,拱门和柱式设计延续古典美学。底层的楼梯、壁画陈列与上层装饰相互呼应,既体现博物馆作为科学场馆的严谨性,又通过艺术化的建筑语言,传递出对自然奥秘与人类文明的双重致敬,是19世纪科学殿堂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天顶画以古典神话为视觉载体,诠释自然力量与人类科学探索的关联。
    画面中,神话人物、神兽在云层间动态交织,演绎着自然元素的宇宙秩序。上方核心形象似隐喻主宰自然的力量,周围环绕着风、云等自然现象的拟人化角色;下方有身着红袍的沉思者,身旁搭配地球仪或天球仪,象征人类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思索与探究。整体通过神话叙事,呼应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探索自然历史与科学真理的核心使命,以古典艺术意象连接自然的宏大奥秘与人类的求知精神。

    在以螃蟹、蛛形纲动物、昆虫为主题的展厅里,见到日本蜘蛛蟹标本。展柜内陈列的两只日本蜘蛛蟹,左侧个体长腿舒展,体型极具视觉冲击力。
    有德、英两种语言介绍:该物种分布于日本东南部及台湾附近的沙泥质海底,水深50-600米处,腿展可达约4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蟹类之一,体重近20公斤,以海洋无脊椎动物、藻类及腐肉等为食。这两只标本来自东京湾,1882 年由博物馆前身机构的负责人 Franz Steindachner 购得;展柜旁 “NHM TOP 100” 与数字 “48” 的标识,表明它是博物馆百大重点展品之一,兼具科研与展示价值。

    放大版的苍蝇模型,细致还原了苍蝇的形态特征,如复眼、翅脉、多毛的足与躯体等,呈现出苍蝇取食的场景。
      看着恶心,这一点还请忽略~~~

    黄貂鱼(魟鱼)的骨骼标本,被封装在透明介质内,清晰呈现出黄貂鱼扁平的身体轮廓、放射状排列的鳍部骨骼,以及细长尾部的骨骼结构。

    这里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完全看不过来。

    一边看生物,一边看建筑。

    大型的家伙们也来了。

    还有更大的。

   食草的、食肉的,都有。

   水中的、陆地上的,包罗万象。

  
    整体的参观感觉是忙碌、紧凑,却也舒展,放松。

    互动区域也走到了。

    从二楼到一楼,将整间博物馆看了个遍。

    主台阶处的细节,也没忘了拍下来。

    仓促却充实的参观完成,对维也纳,算是有了完整的交待。
    走出博物馆,看到那头大象身上,依然挤满了年轻人,还有正在准备加入的年轻人,笑容说明一切。

    绿地中短暂逗留,歇息。

 
    离开自然史博物馆,寻到一间正式的餐厅,点大餐,犒劳自己,当然也少不了啤酒。

    饭毕,想回酒店,队友发现手机坏掉了。如今年代,没有手机是万万不能的。
    发现维也纳不仅有想要的品牌店,而且还在营业中,来得及前往补充装备,不然接下来的行程就麻烦了。
    顺着绿道急急地前往。

    经过的雕像,是安德烈亚斯・泽林卡
    他曾于1861-1868年担任维也纳市长,因积极倡导和推动维也纳城市公园的建设,而为自己争取到了这尊雕像。

    匆忙的脚步中,匆匆拍下的雕像,竟然是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基座上清晰刻有着“GOETHE”,正是德语 “歌德” 的拼写。
    关于歌德,这位德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在文学、哲学等领域也具有划时代的影响,此时不必多说什么。

    这处街区,这几天好几次经过,因为那丛绣球而印象格外深刻。

    手机店到了,解决了燃眉之急。

    维也纳第五天的行程,就此结束。
    维也纳的行程也基本结束。再然后,要转场了。
    下回继续分解~~~

阅读(8)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